《西厢记》(1 / 2)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在中国流传很广,是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今日,我们重温西厢经典,听它的相思入骨,传情绝调。

《故事起源》

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以明两经擢第。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西厢

演唱:后弦

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

隔壁小姐还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来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岁情惆怅

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

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厢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台赏花等着雨天

名诗读了几多遍,名画临摹几多卷

懵懂书生的梦存在西厢正时少年

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花儿长开人难留

谁家种的桃花开了

花下谁在哼着《离骚》

赶考书生还要趁早

要把功名抱

走过西厢扑鼻一阵香

隔壁小姐还在花中央

鞋子忘了原来的方向

停在十八九岁情惆怅

敢问一句盆中花怎赏

要拿姑娘与它比模样

甘做花泥一片靠花旁

不是三月也能醉人肠

夏至的前一天

秀才西厢走一遍

邂逅小姐正在窗台赏花等着雨天

名诗读了几多遍,名画临摹几多卷

懵懂书生的梦还存在西厢正时少年

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花儿长开人难留

树上的鸟儿,你为何紧皱眉

地上的人儿,为一个情字醉

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明月照西厢

我又从西厢过,十二年前的白日梦

写下当年的你的我

水调歌头词一首

我再从西厢过,十二年后的才高八斗

百花还在人去已楼空

那花儿长开人难留

1、

唐朝贞元年间,

崔相国死后,

他的妻子崔氏、女儿莺莺扶柩回籍安葬,

羁留河中府普救寺内,

书生张君瑞前往长安应举,

路过普救寺,遇见了莺莺和侍女红娘。

他见莺莺貌美,

便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意。

2、

自见过莺莺之后,

张生决定在寺里住下,

寻找机会与她相见。

于是他来拜见方丈,

恳求方丈在寺里租一间房子暂住,

以便他安静地温习经史。

长老答应把西厢一间房子租给他。

3、

张生出了方丈,正好遇着红娘,

寒暄过后便告诉她: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

年方二十二岁,还未曾娶妻,

但不知你家小姐有没有许配给人家……”

红娘不待他说完,

抢白了他几句,转声就走。

4、

晚上,莺莺像平日一样,

和红娘到花园里去烧香。

张生见了,随口吟了一首诗,

想以此打动莺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