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认识命运、制度与理论的作用(2 / 2)

又可以理解,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笃信的事物和结果表面一样,但理解的程度和含义不同。

如果说对笃信的事物低级的理解无可厚非,那么逐步提高的理解加深则必须要有。比如说,“温故而知新”谁人不知不信?加深的理解有不有?再理解:你能自愿温故的前提应该是爱好,而知新就是再发现,即爱,就要再发现。在有的人那里,笃信就是死守,这是危险的。因为你这样做,有继承没发展。再比如,在封建礼教下,对本章孔子之言笃信,但知命被理解为知天命,知天命被理解为认命,于是,逆来顺受出来了,消极、危险。

90658797网友:因此做一个合格华人的基本条件是四个:笃信、重义、循道、通理。如果自己的“信”出了问题,那就要愿赌服输。我有一个伯父笃信蒋校长,但后来发现错了,他的同学劝他投诚起义,他说“做人不能这样,信错了我离开就是了,要我反他而求发达,我不会做”。于是他出家当了和尚!步石回复:很好的补充。这里涉及信仰体系或说大小信仰。这里有三信仰。改了一个,没有选择推荐的,但始终爱国家,持民族大义。90658797网友:有的人开始时认定了某种信仰,后来发现这种信仰有些问题,如是把原来的信仰全部推翻,自己另搞一套,这种人就是十足的小人!不算一个合格的华人!步石回礼:对。并继续:

进一步抽象本章孔子之言:越是重要或危险或信仰,越是要认知。在当时,言、礼和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命最重要,对它的认知被首先提出。认识的本意在完善、调整。全盘否定是最简单最好想象的,所以也是最愚蠢的。也许信仰并没有错,而是你的认知和理解有错,或实现信仰的方式方法有错,这些都是不断认识认知的理由。有人可能将认知与怀疑、否定、推翻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就有严重误会了,石以“爱,就要再发现”防止之,但可能是徒劳的。

因为认知的前提是肯定,认即认识、承认、认领;知即感知。认知并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曾几何时,有“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长资本主义的苗”的论调,后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有“跑步进入----------”的口号,后有“初级阶段”理论。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理论,又有人在推销“科学社会主义”。

思想不会停止,认知一切一切认知不会停止,惟有先行认知而主动引领。石个人认为,关于信仰要切实作好三件事:

(1)正确认识笃信与改革,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2)牢牢掌握信仰的解释权。

(3)笃信与饯行一致。信仰与行动不一致,属于从根子上乱起。

有人担心“认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很多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信仰本身,而是出在信仰的动摇等上面。因为信仰动摇就会造成思想混乱,而更替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

但不能因噎废食,同时,我们应该使信仰之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具有“不变的变化,变化的不变”,力争作到永远不过时,如仁的信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都是科学的信仰之名。因为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与时俱进。只要适时作好解释工作就行了。

实际上,有很多的事物,肯定是对的,如中华文化仁的信仰,悠久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而另外的很多事物则无对错可言,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无神论与有神论是谁对谁错?人类无从判断,那么等同无对错,即孔子和中华主流文化选择无神论是对的,西方选择有神论也是对的。(而现代自然科学对无神论是有利的。)

那么你如果强迫中华主流文化改信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

问题其实出在自己心里明明知道是错的,还忽悠人们去信仰。这就叫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