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机理与道理同等重要(2 / 2)

不多说了,再说一点:孔子所说的“不受命”,传统解读是不谋求官职,石以为错也!——是不受命运的摆布,是能够看破危机,在危机中得到商机!比如命即势,经商有时讲逆势而上。

——不受命而屡中!知道吗?

在论语中,这一章至关重要!含义太深刻了!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以学文”。饱学,却饥寒交迫,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在讽刺谁呢?

再结合鬼谷子理论来高度抽象概括而上升到哲学层面,可以帮助孔子理解这种现象,那就是存在两种不同的理,一种是道理,另一种是机理。读书做学问优秀,往往掌握的是道理,而精明于实践往往掌握到机理,子贡长期进行经商实践,并迅速识破商机的机理。认识道路、方向好比掌握了道理,而知道如何在道路上开车好比是掌握了机理。显然对于要前进的人,道理和机理都要掌握。但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歪了,那就是漠视机理的存在和重要。说传歪了,是因为在先秦早有重视机理的思想和理论,那就是法家,比如鬼谷子。实际上任何人学再多学问,都必须转化成至少一项谋生本领,现在叫劳动技能。大一点讲就是科学理论必须要转化为科学技术,才有现实生产意义。

不了解任何机理而学问高,很可能属于书呆子。

将回抬到亚圣的地位是在张扬他的安贫乐道的道德,表彰他的贤明。但这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在说贤明而不贤能的人是不好批评的。比如一个哲学家,哲学著作很丰富但清贫,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多次发生过。老马就是其中一个。

物质贫穷和富足本身无所谓光荣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