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应聘规则(1 / 2)

 5—62正青智者问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于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步石答:现在应该被理解为文化素质,应聘的素质。

石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做人务必要“温、良、恭、俭、让”,但石很反感这一句话,石母亲告诉过石“好马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现在如果你看论语,传统的解读就自然出现了,因为论语是文言文,总是原文与解读合体而出现。而传统的解读与石从小听到的差不多。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论语,这哪里是孔子说的呢?这哪里是做人的唯一标准呢?其实它就是应聘人、客人的行为规范!但是主人应该如何做人呢?没有说!

首先,在本章孔子并没有说一个字,而是子贡在猜测孔子为什么所到一邦,必然会“闻于政”的原因。

以猜测为做人准绳,糟糕透顶。

这个“闻于政”与“问于政”与被问政恐怕有不同呢!“闻于政”的说法说明国君虽然与孔子谈论国政,但是并不是向孔子请教。

本章的重点在于子贡明确指出的,那就是孔子能与君主们谈论国政是孔子自己主动谋求、主动争取到的,而不是君主们主动请孔子来不是他们主动向孔子请教。性质不同,想必你都清楚了。

一个人来到一个国家,能被国君接见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的人献宝贝,有的人献黄金,有的人献计策等等,以石看,孔子能获得被接见,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化名人,所以君主们愿意接见他,但要是被留下来继续深入地谈论国政,孔子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使国君们产生与自己进一步交谈的愿望。

孔子所用的方法,子贡猜测为“温良恭俭让”。双方的目的都很明显,在国君是要考察孔子的政见和才能;而在孔子则是谋求职位,争取被聘用。所以说,孔子第一是主动登门的客人,第二是主动寻找的应聘者。你想,我们去亲戚家做客,怎么能老三老四呢?对吧。总是客客气气的,即温良恭俭让,只有这样,主家才可能热情招待甚至挽留。本质:不以教导者和强求者姿态出现,而有应试的表示。

温——平和的神态,

良——良好的心理素质。

恭——尊重对方的表示,

俭——不讲究招待的俭朴形象,

让——让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不强求。

要知道,孔子在当时并不是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应聘者,可能还有刻意的迎合吧?

徙义,就要凡事问为什么?本章的为什么——善于选择合适的态度与方式方法。本章的要义:为人处事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态度与方式方法。这个要义是道德呢?还是道理呢?反正不要动不动把什么都说成道德。

好了,这样的分析在逻辑上做到与孔子的“唯有仁者能爱人能恶人”接通了。

正青智者:这样一来,“温良恭俭让”就不能作为道德教条拿来进行道德说教了,你这样做会得罪人的。步石:请问,国君接见你,你想与他谈国政,你不“温良恭俭让”你能怎么的?这个道理不是太简单了吗?但是石不能说谎,石在还原事实,还原语境,本章所指语境特殊。既然语境特殊,就不易普及,不能普及,就不能拿来作为道德标准要求人民,但它是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的一个理论支点。与“逆来顺受”等胡说联合起来枷锁人民,丝毫不能反抗!正青智者:请继续展开。步石:

为人处事的同一原则:有理有利有礼有节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