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人应该追求意义 2(1 / 2)

 第五十三章人应该追求意义(2)

利是义,义不一定利。

第一、所以,小人物更多的考虑利有什么错呢?利在基层百姓叫实惠,他们可能在温饱线上徘徊,他们可能“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他们注重实惠,甚至是小恩小惠是正常的,也是道德的。这样的理解导致“小人喻于利”是客观规律。即作为知识分子和执政的人们,要关注民生而给予民众切实的实惠!

第二、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处于市井之中,久了,你养成市井习气了吗?你使用锄头久了,双手必定变得粗糙甚至布满老茧,它向人们证明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你心灵是怎样的应变的呢?

你的心不能因此也变得粗糙啊,而应该光荣踏实。你常处于长戚戚的生活窘境,精神落魄颓废了吗?更应该乐观向上啊!即身处困苦,既不能自暴自弃,也不能“穷开心而无所谓”,而应该振作精神而着眼未来更加务实地去改变自己的境况。听说有的人生活在失业救济金里,还快乐满满到永远,石实在不知道他的快乐之源在哪里,他应该要“长戚”啊!身处底层、穷苦压迫、精神振作、思改变、愿意为此付出艰辛,这些本身就能改变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第三、身处上层,生活无忧,甚至养尊处优,物质条件,社会保障俱全,需要的层次还不能因此有提高的应变,在个人则属于僵化,在社会意味上层社会精英群体保守心态已经形成。

按道理,按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君子们的眼光要更加远、视野要更加宽了。即君子更应该喻于义!道德修养、眼光、胸怀、视野、志向、气质、气度等都要有大气魄!这样,这个社会人人在上升,社会在上升!

石无意改变君子与小人的唯道德论的现代含义。而是完全还给了唯道德论。只是明确指出孔子的君子与小人,既有道德论的,也有地位、物质论的,比如他经常用来指代精英与草根。我们如果混淆,则可能无意而实际地美化精英而丑化了草根。事实是,唯道德论的君子与小人都可能产生在社会的任何层面。

放于利而行,多怨。这句话是真理。简单理解,你考虑不周全,那么行动怎么能完善呢?

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被理解为:

(1)——利益是必须要考虑的,但意义与道义也是要考虑,而它无论在智慧还是在道德都属于上一个层次!

(2)不同层次的人因为需要不同,那么用来让他理解并接受的事物就应该是不同的。比如用来让君子理解接受的东西应该是义,而用来让小人理解接受的东西应该更多的是实惠。面对一个极度饥饿的人,道德家的你立刻停止道德说教而赶快递给他一块面包,哪怕半块也行啊!

需要决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