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科举、国考(一)(2 / 2)

帝国的荣耀 曾鄫 6733 字 2019-09-02

“水心先生,即叶适叶公,字正则,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水心先生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另外水心先生注重治史,考求历朝成败兴亡的道理和典章制度沿革兴废,寻求经世致用之道。他是永嘉之学的翘首,在前宋与朱学、陆学三足鼎立,后来暴元南侵,永嘉之学便衰落下去,仅延续在温州路一带。叶秉承的是家学,也是现存永嘉之学的领军之人。”

“中行先生了解地很仔细。”刘浩然点点头道。

“属下曾在温州当过教谕。”陈遇淡淡一笑道。

“原来如此。”刘浩然知道,温州路治所便在永嘉(今温州市),所以陈遇这么清楚也不奇怪。

聊完这些,这一桌又陷入沉寂之中,四人似乎在各自想着各自的事情,都不开口说话。这时,旁边桌子又传来一阵议论声,三元及第楼的生意太好了,叶淙尧等人刚走,那两桌立即坐满了人。

“子孝兄,这次会试你有把握吧。”一个略胖之人向对面地黝黑男子问道。

“不好说,从邸报刊行地会试大纲来看,这次会试比往常不一般。”

“如何不一般?”

“大纲明示,此次会试分三场,第一场杂考,以《书经》、《诗经》、《礼记》、《孟子》、《论语》、《春秋》、《周易》为范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贴经,大家应该都知道。”

“知道,这是前唐的科考内容,从经书中任取一行,补

,或掐头去尾和中空一句,补全全句。这最容个胖书生答道。的确,贴经是最容易的,学子十几年就是读这些书,几乎都能背下来。

“第二部分是经义,这个大家也知道吧。”

“这是前宋地科考内容。”

“对,但是大所不同,前宋科考曾以经义取代贴经墨义,而此次科考的经义与前宋地经义不一样,倒是与墨义相近,取书中一句,求解其意。这考究地是诸位对书经地解读程度。”

“唉,这倒是大问题,这解其意以何为标准呢?”

“大纲不是说了吗?以十三经注疏为标准。”

那个胖书生脸色不由微微一红,来江宁这段日子不是忙着去红楼翠阁就是忙着结交名士文人去了,倒忘记仔细看大纲这件大事了。

“第三部分是诗词,以拟定题目分别做诗三首,只是不知道是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七古其中那三种格式,还有词两首,也不知道词牌是什么?但是这些都好考。”

几个人听了,都暗自点头,他们对自己熟读经书,吟做诗词还是有把握的。

“最麻烦地是第二场正考和第三场加考。正考是以一句为题,要求结合时事提见解,述对策。”

“这不是策问吗?”

“正是如此,大纲中没有提及题目范围,只是要求论之有志,不得无的放矢,证之有据,须以历朝正史和本省律法政事为据,而用句有一定押韵即可。”

“这难道还不好考吗?一述胸中之志即可。”胖书生不以为然地说道。

“那有那么简单,约束越少,越是考究。你不但要行文雄美,还有切中要害。”

“什么要害?”

“我也说不清,估计是正中时政,要不然任凭你说得天花乱坠,却与丞相政见不符,考官敢取你吗?”被称为子孝的文人琢磨着说道。

几个书生一脸的恍然大悟,那个胖书生不由压低声音说道:“丞相政见,那岂不是多看江南邸报就可。”

几个书生一脸你才知道的神情,让胖书生不由心生尴尬,连忙转移话题道:“子孝,你快说加考地事。”

“第三场加考,按照大纲所言,是以当下事实案例为本,依据本省律法进行剖析,各述己见,并可加以讨论和建议。”

“那不是按察司的事情吗?怎么还要拿来科考?”胖书生不解道。

那个叫子孝的书生不由翻了一个白眼说道:“你科考为得是什么?”

“扬名天下,光宗耀祖。”

看到众人鄙视的目光,胖书生最后悻悻地说道:“求个功名,一展抱负。”

“就是如此,邸报明言,此次科举国考就是为江南取官员,你如果不懂律法,不通政务,你去当什么官?”

“这也太苛刻了吧,我饱读经书,一手锦绣文章,难道还当不好官?”胖书生郁闷地答道。

“我们家丞相不同常人,从他布置的此次科举国考来看,是要去迂儒,取真士。”

“你这话什么意思?”

“你没有仔细斟酌大纲里的意思吗?杂考不过是基础,考你是否通文墨。但是你想我等四千多秀才,那个不是饱读经书之人,所以关键在正考和加考,只有在这两场考试中出类拔萃,才有可能被取。”

听到这里,胖书生不由叹息一声道:“听子孝兄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在这次科举国考中凶多吉少,至少我对律法是涉及甚少,叫我如何去应试加考?”

“何止你一人,观我等各府录取的秀才,有多少人以前读过律法、国史,关注过时政。倒是那些江宁大学、东南大学的应试之人这次占了大便宜。”

“正是如此,听说江宁大学、东南大学就读时,经书为其一,还要熟读国史、律法、天文、地理和格物,此次科举国考不正是量着他们出题吗,还有那几位考官,大多都在此两大学任教,想来大学地学子一定熟悉考官的文风和喜好,更占上风。”

“此次不中,老子一定去投考江宁、东南大学。”默然半晌,胖书生不由暴了一句道。

“正是如此。”众人不由纷纷低声出言赞同道。

过了半个时辰,一直只是倾听、偶尔交谈几句的刘浩然四人终于用完午餐,结账起身。而旁边三桌也随之站起了十几个人,都是暗中保护的侍卫。

龙凤六年九月初一辰时,修缮一新、戒备森严、被封锁了六日的江南考院六个大门洞开,四千多秀才手持身贴(身份证明,有指印为证,由各府提学府和各大学颂发)、结书(也就是互相担保地文书),提着笔墨水粮,按照各府各大学在指定的大门前排着队接受大内亲军地严格检查,进入到考院。而朱升等考官从出题后就被“监押”在礼部衙门,不得于任何人接触,今天终于从里面出来了,他们从侧门早早进入到了考院,现在一身正服,精神抖数地站在正院迎接考生。提调刘存忠带着由几十个军官和十几名都察院佥事充任的监察官,在四处巡视。

忙了一个多时辰,四千多人终于全部进入考院,他们按照牌号走到各自指定地号室里,这号室就像一个个小鸽子笼,三面是墙,前面没有遮拦,里面倒也宽敞,不过只有一张桌子一张椅子而已。

当朱升带着考官和众考生向正院当中供奉的代表孔圣人地“至圣文宣王”牌位行礼之后,一声钟响,六扇大门被徐徐关上,数千军士将考院围得水泄不通,江南第一次科举正式开始。(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