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101.徐王氏的回答(1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额,今天事少,今天事少啊。”徐清强迫着自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着徐王氏心虚的说道,等见徐王氏要再说话,徐清赶忙先开口说道:“那个,宁儿、泰儿呢?这都这么晚了,怎么不见他们人影啊?”

“宁儿和泰儿正在亭子里读书呢。“徐清一提到徐宁和徐泰,徐王氏的眼神顿时柔和了不少,这两个儿子不仅学习刻苦用功,而且嘴巴还特甜,即便徐王氏不吃这一套,可是儿子夸老妈,总是让人舒服的,徐王氏又不是石头人,自然也难免有些骄傲,看向徐清的眼睛都亮晶晶的。

可徐清听到这消息却是心头一愣,自己还想让这两个小子替自己分担一部分压力呢,却没想到这两个小子竟然在读书?徐清心里一阵窝火,他现在可不想单独面对徐王氏,走出了房间,朝外面看了看,见天边已是月如钩,立马回过身对着徐王氏说道:

“梨儿,这都什么时辰了,这学习虽然重要,可是这按时吃饭也很重要嘛,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他们两个可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要是营养跟不上,可是会影响他们未来身体健康的。“

徐清装作一副责备的样子,心里头却是无数主意纷纷飞过,,一旁的徐王氏却是困惑不已,夫君嘴中的俗语,她怎么就从来都没有听过呢?难道是官场之上的俗语?徐王氏有些不懂,可是对于徐清的这番话,徐王氏还是听得懂的,徐清显然是在责怪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这让徐王氏有些着急,也对徐清有些不满,觉得他是冤枉自己了,皱着眉头说道:

“清郎,宁儿和泰儿之所以还在读书,非我之所愿,实乃恒盈先生惦念故土,不愿久离,故此次前往秦州,亦不能同往,这才会让徐宁和徐泰抓紧时间将现在手上的《论语》全部讲完,以防止一书未尽承两师,让孩子的学习出了差错,至于饭菜,我早已吩咐下人送了过去,等到了晚上还有夜宵,清郎,你真是误会我了。“

中国之古书,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且是刻在竹简上,所以大多数经书,都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字多义,以此来减少逐渐的使用量,比如《道德经》,皇皇巨著,全篇却只有5000个字,连篇高中作文都不如,可若是要解释它,却需要数百万字,才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而《论语》、《孟子》、《大学》之类儒家经典,也鲜少有超过两万字的,大多都是一万字左右的数量,可是其注释、经传,却多如浩海,不可计数。

可以说,每一个人眼里,《论语》都是不同的,而每一家传世学派,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论语》集注是正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不像现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在古代,一句话能翻译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

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子不语乱力怪神。“可就是那么一句话,在古代,就有无数种翻译和解释,其能覆盖的范围甚至远远超出迷信,而到达政治、文化、风俗等方面,甚至就那么一句话,还能翻译出孔子相信有神明,和孔子不相信有神明两种意思。

又比如孔子曾经在失意的时候说过那么一句话,叫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天下大道无法推行,那么我就乘一只小船去海上漂浮,可也就那么一句话,历代文学家为之争斗不休,有的说是孔子心灰意冷真的想走,有的则是说孔子是在说气话,其实并不想走,又因为这句话牵扯到孔子是不是意志坚定的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便为历朝历代保孔派与倒孔派拿来撕逼,可谓是一经典案例。

正是因为这样一字多义,一句多义的原因,一本书在一个先生的口中,就会是一个故事,换一个人,便也就是换一个故事,在没学完之前,便换人教,这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甚至称得上是毁人前途的事情,非常的严重。

所谓法不传六耳,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恒盈先生会抓紧时间赶课,也是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