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山地为主的郡县跟一个靠海郡县的管理方法必然是要不一样的,可是在宋朝的体制下,地方官的权利微乎其微,即便是收上来的税,除了给衙门里的人发工资之外,剩下的钱全部都要上解朝廷,然后由朝廷统一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衙门甚至连管理的权利都没有,所有钱财的征收都由三司派出的人马来管理,没有了钱,地方上的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权,有些有识之士想要做些什么,也是徒呼奈何了。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权,皇帝的权利下放一部分给宰相,让宰相可以更加自由的处理政务,尽情的施展才能,然后把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让地方的财源更加充沛,以此来依照自己的优势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要想做到这一些,扩大宰相的权利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下放权利已然是必定的事情,无论是谁,赵昕都会那么做,若是没有徐清他也会交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这不是任何人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改变才决定的,若是不交,天下事务日渐繁杂,就会全部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大臣们只能做一个部署,决议还下皇帝来下,那么皇帝不被累死就是国家大小事务都会拖延许久,办公效率极度低下,这便是唯一的后果。
其后甚至会引发更大的叛乱也说不定,而人类的历史也几乎是这样走过去的,在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最开始的时候皇帝还有征税、开战的权利,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复杂化,权利开始进入议会,皇帝成为了橡皮图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二战之前,再然后随着二战的硝烟散去,第三次工业革命降临,人类的社会组成模式变得更加复杂,议会之中的上议院便失去了权利,下议院开始掌握大权,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在政治上导致的结果就是掌握权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中国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掌握权利的人很少,地方上更是没有什么权利,无论做什么,都是参照中央的计划来执行。
而到了后来,地方上的权利开始逐渐扩大,直到现在五险一金之类的社会制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来进行变革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是因为公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导致的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下至上的一次次潜移默化的改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当然是徐清这个老师他更为信任了,毕竟徐清是一直看着自己长大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把权利交到徐清的手上,总好过交到别人的手上,所以他当然不会因为徐清的拒绝而放弃,在第二天,赵昕立刻便重新下达圣旨,任命书中一字不变,这一道圣旨之后,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显然,所有人都能通过赵昕的这一个动作看出,赵昕是真的要把权利交给徐清了。
不过徐清还是表示了拒绝,不过这一次的拒绝就不是那么干脆直接了,中国古人讲究谦逊,像这类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不能争着抢着去接,不然就会给人一种不太好的观感,觉得你这个人是个官迷,徐清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第二次拒绝了赵昕,随后赵昕又发布了第三次圣旨,昭告天下任命徐清为宰相的消息,这一次徐清终于没有再拒绝,同意了赵昕的意见,正式成为继范仲淹之后,大宋朝的宰相,官居正一品,紫袍着身,领太师衔,为天下重臣之官宰。
任命徐清之后,徐清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上便正式宣布自己的政治使命,其中第一条就是改革官制,如今的官制在徐清看来,权利太过分散,且散官太多,无权之官也太多,这些人大大挤压了朝廷的俸禄,且并不会对宋朝朝廷的运转有任何的好处,只会降低朝廷的运转能力,这在徐清看来,简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制度了。
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朝廷之中的事务也是日渐繁杂,可是朝廷中枢之中的部门还是以六部为主,最多再加上枢密院、三司使以及徐清自己创立的农业部和教育部而已,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如今的宋朝来说无疑是非常单一的,多出来的那些新的机构、职业、行当基本上没有人去管,又或者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辖,这直接降低了朝廷的处世效率,也让社会的矛盾频发,这些事务都需要朝廷能够赶紧拿出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去处理,这不仅仅是徐清和赵昕两个人的想法,也是满朝诸公的想法。
毕竟社会上要是出了什么事,皇帝总是要找人背锅呢,宰相当然是最佳人选了,宰相自然不愿意背锅,自然也要找其他人背锅,来减低自己的罪责,那么最后这锅就会甩到他们的头上,对于这些各部门的首长来说,自然是痛苦不堪,每每社会上出了什么事,就立刻胆颤心惊,害怕扯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他们也迫切的希望改革,只是该如何改,却是意见纷纷,没有什么定数,现在徐清想要改,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大宋的肱股之臣到底会进行怎样的改革,来让这个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起来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