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381.调和两派(2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在一个国家里,擅自组织军队这种事情,历来是国家大忌,尤其是这样的皇室宗亲,干出这种事情,无论是出于忠心也好,在皇帝的眼中都是十分忌讳的事情,徐清的改革虽然削弱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利,可也仅仅只是削弱而已,他依旧保存有最大多数的权利,只要他肯点头,那么除了将行政权利交出去之外,监督权、高官任免权、兵权、开战权都在他的手中,可这些王爷们若是掌握了军队,这就不一样了。

历史上有多少的皇亲国戚用清君侧的名义当上了皇帝,赵昕熟读诗书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人只要组建军队,就算他们是为了抵抗改革派,可谁知道他们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支持徐清等人只是丧失一部分权利,若是支持皇室宗亲,那么丧失的就有可能是全部的权利甚至包括生命,这两者之间赵昕会做出什么选择,简直是一目了然。

再加上此时的宋朝已然接受不了再一次内战的打击了,所以当这件事情爆发之后,赵昕立刻做出了决定,首先将这位前往所得到的租界收回,然后将王爵便为郡王,之后在大朝会上宣布同意徐清的改革方案,就此时此刻,正式施行新的官制,由宰相代为负责。

这一道圣旨,可以说是终结了皇室宗亲们的美梦,彻底让徐清站在了最高点上,根据赵昕的命令,徐清立刻开始对现如今正在使用的官制进行改革,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之内,便将所有官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配,速度之快,简直让人为之瞠目结舌。

而更令人惊讶的则是徐清在这次官制改革中,将已经被排除出中央朝廷的保守派官员们又给请了回来,将朝堂中枢总计两百个重要岗位中的四十个位置交给了他们,并把新多出来的两百个位置交了三分之一到他们的手上,徐清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保守派感到震惊,也让改革派感到了无比的震惊。

其中自然也有人不满,可徐清对此却异常的坚持,一个国家若是只有一种理念,就必然会走向极端,关于这一点,徐清在未来的历史中看到了无数次,往左右到了极端便是纳粹主义,而右走到了极端就是无政府主义,这两种主义的状态都是非常不好的。

除此之外,徐清这么做也是为了调和两派的关系,不要再像如今这般僵硬了,北宋后期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等到王安石死去之后,司马光在太后的任命下成为了新一任的宰相,上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尽废新法,无论好坏全部废除,这直接招致了苏轼的强烈反对,而在此之后的五十年时间里,只要新党一上台,保守派的政策就会被全部抹除,等到保守派上台之后,新党的政策就会全部被抹除。

原本只是政见之争,可随着两边的关系越来越好,这就成为了反对而反对了,明朝到了后期也是如此,这是徐清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主动释放了善意,一个政府最好的状态就是保持在中间,既有保守的力量又有改革的力量,只有如此,这才算得上是一个正常国家,所以徐清在思考了很久之后,还是选择在这一次改革中让保守派的人进入到朝廷中来,以保证保守派的意见能够被所有人听到。

当然,徐清那么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安皇帝的心,若是自己所组建的政府全部都是新党,全部都是自己的学生,那无论赵昕多么相信自己,也必定会整日里无法安睡,然后变成疑心疑鬼,在权利面前,再深厚的情谊,转眼间就会成为刻骨铭心的仇恨,这也不是徐清要看到的,若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自然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而不是把所有人都给得罪了,这样一来,改革的阻力就太大了,也就注定了改革无法成功了,为此,徐清就把御史中丞这个负责监督宰相的职责交给了保守派的大佬文彦博,让他来负责监督政府的执政,如此一来,赵昕也就可以满意许多了。

当这份任职报告送到赵昕的手中时,赵昕长长的舒了口气,他最担心的就是徐清独断专权,现在看来,自己的老师果然不愧是无双国士,事无巨细,竟然都已经帮自己安排好了么,他点了点头,盖下了自己的国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