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483.李德入京(2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整个昆山府陷入雾霾之中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光是马车相撞或者是车撞人的事故就发生了上万起,死亡人数也是超过了三千人,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雾霾将五米之外的视线全部遮挡,这样恐怖的雾霾,所造成的支气管疾病和肺病,在这三个月中总共夺走了三万人的生命,给整个昆山府所有的老百姓身上都添加了一种悲情的色彩。

在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整个昆山府无论你走到哪里,到处都能听到亡者家人哭泣的声音,城市里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白番,让整座城市都有一种异常压抑的气氛,这种感觉无疑是让人难受的,到最后,城市里首先出现了第一批环保者,他们大多数都是科学家或者是研究者,在他们的带领下,整个昆山府成为了宋朝环境保护的源头,并且快速影响了整个长江流域,而因为这一起重大事件,朝廷也很重视,毕竟昆山府是整个宋朝最为繁华的几处大都市,那里是绝对不能出现大乱子的,再加上徐清从中推波主流,一个关于重工业厂退出大都市辖区的行政命令便开始在昆山府执行起来。

这道命令,其具体行动就是将所有重污染企业搬出昆山府辖区之内,移动到其他城市去,这看起来自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事情,毕竟这些工厂搬出去之后,虽然不会在昆山府产生污染了,但还是会去污染其他地方啊,这不是做了跟没做一样么。

但是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好的保护环境的方法,什么污水处理厂,在这年头还没发明出来呢,在这种状况下,把工厂搬出去,显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了,至于那些污染的地方,那也是无能为力的,就像当年的伦敦,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雾霾之后,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之后,决定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源头,那个时候,大量的工厂被下令从伦敦以及郊区和周围县市中搬离,其中污染不是特别严重的留下英国,只是搬到偏远的地方去,而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则是直接搬到海外,让他们远离本土,以免污染英国人的生存环境。

这就是唯一的办法,如今宋朝能做的也就是这样了,毕竟昆山府与殖民地相比,傻子都知道,朝廷应该更照顾谁的利益,至于那些殖民地,他们可真的没有精力去管,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工厂的搬迁当然需要大量的钱,且这些工厂大多是私人的,原本在这里做的好好的,现在突然说要搬,他们自然是不乐意的,毕竟这样大规模的整厂搬迁,所需要花费的金钱可是十分庞大的一个数字,他们这些商人又怎么可能愿意出呢?

朝廷对此也很是体谅,他们也十分清楚,这些工厂的主人,大部分都是跟银行借贷来开工厂的,本身就没什么钱,工厂赚的钱,大头也都睡被银行拿去还债了,让他们再背上迁厂的钱,估计只能跳楼才行了,所以后来朝廷也跟这些商人们商量,最后以双方各出一半的方式,谈妥了这件事情,而这自然也给昆山府带来了庞大的税收压力。

当时摆在昆山府知府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向老百姓征税,从而解决这笔巨大的拆迁款,这对于知府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毕竟老百姓是不喜欢征税的,即便这个税征上来是为了他们的身体和周遭的环境着想,但他们也是不愿意的,人总讨厌拿自己的钱去做维护公益的事情,只有到这个国家进入发达状态的时候,这样的人才会多起来,而现在的宋朝,显然还不是,所以这条方法,知府自然不能够用,毕竟他作为当地的父母官,吏部考核的时候,也是需要调查当地民风的,要是民风过差,未来的仕途就会变得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事情,他自然是不愿意插一脚的,而剩下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向银行借钱了。

这无疑是最简单的一条路,要想征税,还要开无数会来讨论,到最后怎么征税,征收哪一部分的税,都需要一一商榷,等做完了这一届,如今的知府也大概可以下台了,功劳则只会算在下一届的头上,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意思,而跟银行借钱并不困难,虽然在此之前,朝廷的地方衙门跟银行借钱的并不多,但是中央的企业集团和私人财团跟银行借钱的事情已经非常普遍了,并且形成了一套十分完整的体系,地方衙门想要借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像昆山府这样的大城市,借钱简直是太简单了,因为银行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城市会还不出钱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昆山府最后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并且成功的将工厂全部搬迁了出去,最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利用衙门节约出来的赋税还上了这个窟窿,这是整个宋朝第一次地方衙门向银行借钱的案例,而自此之后,这种借债的方案,便在全国后火速流行起来,各大衙门,都或多或少开始向银行借钱,这一段时间,也成为了银行大发展的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