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9(2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毕竟如今的宋朝学校,在徐清的倡导下,不仅仅提倡要读书,更加是要连带着发展身体,再加上宋朝的生活水平上来了,营养不良的情况几乎没有,营养过剩的情况倒是越来越多,对于他们来说,跑步,游泳并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于这些殖民地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之中几乎绝大多数底层或者是中产阶级的孩子,生活水平并不高,毕竟上层贵族的孩子,不需要经过考试便能直接进入宋朝租界核心区的贵族学校入读,根本不需要像这些孩子那么麻烦。

所以他们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些营养不良,通过体育锻炼,来识别出其中不适合继续学业的人,然后加以放弃,通过这一步之后,十万人大概就会只剩下三四万人左右,这些人也还不能全部进入宋朝的教育体系之中,这三四万人会在临时学校中继续接受学业,从而在三个月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统一考试,其中最为优秀的六千人将进入核心区的学校读书,接受租界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这些人长大之后,基本全部都能够通过高中,其中还有百分之十的人可能就读大学,这些人,便是未来宋朝放置在殖民地的管理人才,他们将帮助宋朝,维持殖民地的稳定,是一个社会的顶端力量。

而剩下的人宋朝自然也不会放过,他们虽然不能就读宋朝在租界最好的学校,但他们会进入到宋朝和本土乡绅们在租界核心区之外所建设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水平虽然跟核心区的学校水平无法相提并论,但其教育水平还是十分可以的,在租界,也是只有中产阶级才能就读的,这对于许多贫困学子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福利,而这些人长大之后,便将成为新的中产阶级,是宋朝在殖民地的中坚力量,利用这些本土民族中最为聪明的一群人,在教育体制之下,把他们培养成宋朝忠实的臣民,这就是如今宋朝在租界执行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在最大范围内将一个殖民地的可用之才全部都收拢在了自己的手里了。

但苏拉威西显然没有这个条件,首先便是他们连老师都很缺乏,在苏拉威西只有一个小学,并没有中学,其主要原因便是苏拉威西的孩子实在太少了,小学生一共就四十多个,还能勉强组织起来当一个班级,至于中学生一共就十一个,根本不值得组织起一个学校来。

苏拉威西的孩子若是想要上中学,父母们往往会坐船把孩子们送到附近的爪哇岛去,那里有金矿,所以朝廷指定了一个港湾作为租界,按照当地人的取名习惯,称呼为雅加达,人口大概有十万人左右,不仅仅有小学,中学,还有高中,甚至还有一所社区大学,虽然不如正规的大学那么专业,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周围的殖民地几乎都会把孩子送到这边来读书,便是苏拉威西的小学生们,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也会送他们前往雅加达,毕竟那里的老师更加专业,而在苏拉威西也只有两个老师来教导,且都是不怎么专业的民间乡村教师罢了。

教导一下两三年纪的课程或许不成问题,但若是教导五六年纪的课程,他们的教导方式,也就只有他们自己能理解了,所以即便是小学,在苏拉威西都是很缺乏的,孩子们都会被送到雅加达接受专业的训练,对于宋朝人尚且是这个状态,对于本地人自然就更加不可能周全了,两个老师,随便教导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出几道题就可以考试了,最后的成绩便是合格的人只有三十人而已,足足上万人的面试,存活下来的不到三十人,这样的存活率,让李珍和徐启明很满意,他们只是刚刚开始培养而已,可不希望一下子培养太多,从而导致未来发展的壮大,让他们无法控制。

这个数量对于他们来说,可谓是刚刚好,而为了扩大望加锡的影响力,徐启明的计划自然不仅仅是招收一群孩子而已,除此之外,扩建码头,招收老师,建设医院,这些自然也是需要的,原本众人只是把望加锡当做一处商贸中转站,自然没有人诚心对待这片地方,众人都是想着赚够了钱,便走的,而现在则不同了,既然要发展这片地方,众人自然是愿意花钱去建设了。

当然,之所以众人会改变心意,决定发展这座城市,当然不可能仅仅是为了几个殖民地的孩子而已,他们可没有这么好心肠,其主要原因是徐启明这一段时间里监控橡胶价格的走势,发现橡胶的价格开始逐渐往上攀升,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其他人看来只会觉得是橡胶价格的自由浮动,但徐启明却能感觉得到属于橡胶的繁荣时代,已经快要到来了。

而他的想法也确实没错,随着内燃机技术的突破和刹车技术的提升,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已经在本土慢慢具备了被推广的可能,而汽车的许多零件上都需要橡胶这种工具,比如车把手,轮胎,以及装饰和防震器,都需要橡胶这种材料,如今这种趋势还不明显,因为汽车的价格还十分昂贵,所以橡胶的生产数量并不大,需求自然也就比较小,而这种爆发式的增长是非常快的。

如今虽然是缓慢增长,但徐启明相信,不超过三年的时间,橡胶的价格必然会暴涨,到那个时候甚至会超过铁,煤,铜等传统能源,资源的价格也说不定,所以此时大力发展苏拉威西,扩大望加锡在苏拉威西的影响力,如此一来,自己便能单独掌控整个苏拉威西的橡胶贸易,即便有人要来抢夺,也只能采取合作的方式,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不仅仅是成为百万富翁,而是跨入整个社会顶尖阶级的机会,徐启明和李珍当然不会放弃,而如此一来,扩大望加锡的城市规模自然是必须的。

毕竟单单依靠他们,想要建设望加锡可不容易,唯有招收更多的有识之士,才能够将望加锡变得更加繁荣,而那些人才们可不会来到一个村落发展,所以望加锡就必须要改建,需要有宽阔的道路,有良好的市政体系,来提高望加锡在周围诸多城邦的竞争力,以此来获得人才的青睐,对于这一点,徐启明要比李珍清楚,人才才是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生产力,而不是暴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