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7(2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这几亩地在小农民的手里只能养活这一家人,可在地主的手里,他有拖拉机和一大堆的农业生产工具,凭借这些工具,他只需要一个人就能照看几十亩的地,所得收入自然要远远超过租地的花费,而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徐清给士族们的一份礼物,在此之前,让资本家们进入士族的队伍,虽然之后徐清改了许多的条目,也让士族们占据了不少的好处,但依旧很难让所有士族全部满意,毕竟在他们的眼中,士族应该是崇高的,怎么可以跟铜臭味沾染在一起呢。

而这一次的农村粮食政策的改变,也让许多士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许多自由民几十年都不愿意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如今他们虽然没有卖土地,但也总算是租给了他们,一块地他们完全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徐清的这一招,可以说是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而土地就是财富最直接的来源,徐清这么做,虽然并没有刻意的要讨好谁,但他的作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士族们看他也终于又顺眼起来,而不像是刚开始的那会儿,怎么都觉得很别扭。

将农村人口减少,扩大城市人口,这一招显然有着很大的成效,许多农民在看到农村种地无法赚取过高的收入之后,许多举家就搬到了城市里,开始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当然,在这过程中,民间也会有许多反对的浪潮,但朝廷这几年积威很重,一般百姓还是不太敢反抗的,更何况朝廷给出了退路,只要他们照着朝廷的方针走,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坏。

且朝廷还对那些有可能爆发动乱的地方都进行了十分严密的监视,以保证这些地方的动乱不会扩大,因此虽然在局部地区有些骚乱,但大体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太过于严重的地方,可以说徐清的这一项政策还是比较成功执行的,虽然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不愉快,地方官员也多次递表希望朝廷不要用这种方式,这会让民众对于朝廷不满的,但徐清还是执行了。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持续这么下去,对于这个国家便是不好的,每年的粮食收购何止上百亿贯,最后卖出去每年几乎都要亏损十七八亿贯,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一百三十亿贯左右,十分之一都在粮食政策上亏出去了,这朝廷还怎么维持,因此这些问题,朝廷是必修要解决的,自己只是正好在这个位置上。

当然地方官有地方官的考量,但作为整个国家的首脑,他必须要综合全局来进行思考,而不能单单只思考农民的想法,整个国家的布局都必须要全方位的顾到才行,而对于省下这接近二十亿的财产,首先其中一部分救助农村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这些人原本依靠耕地能够生活,而如今粮食价格下跌,他们又不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去城里工作,若是只靠着那几亩地,生活水平自然会下降,因此这些省下来的钱自然要有一部分用在这些孤寡老人和弱势儿童身上。

原本这些儿童的父母都陪在他们的身边,而如今因为政策的缘故,他们的父母都去城里打工了,孩子自然就留在农村,在这些农村,一般父母都会把孩子先放在农村,等孩子长大到要读小学的时候,再把他们送到城市里来,还有一些则是要等自己买房之后,才会把孩子接过来,在此之前,孩子就只能在农村生活。

政府的政策让孩子们失去了亲情,朝廷自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虽然感情和金钱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有关怀措施总比没有要好,所以在财政预算上,就特意拨出一笔钱来专门组建养老委员会,以及养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来让这些老人可以在生活上多一些乐趣,同时还对他们进行补发生活经费,每人每年三贯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却是足够了。

而对于小孩儿,则是在农村拨款允许他们搭建足球场或者是篮球场,以让孩子们可以有一个活动中心,同时在农村里建设一个广场,给留守的村民们一个玩乐的空间,这些钱综合起来不过十亿贯左右,与省下来的钱相比,不过一半而已。

而剩下的钱则投入到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去,这些城市周围近郊的土地需要收购,许多路面需要平整,还有随着城市的扩大,许多公共建设,如美术馆,现代艺术馆,文化馆,地方历史文物馆,外国文物收藏馆,以及各式各样的歌厅,音乐厅,舞蹈厅都需要进行修建,这些都是公共建筑,自然需要朝廷和地方进行拨款,这些省下来的钱大多数都投入其中,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在农村你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城市里,丰富的夜生活,能够让你一夜不眠,而城市中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也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同时在工作的地方,朝廷都会成立扫盲班,以帮助许多不识字的人,认识最为基础的汉字,从而可以读懂报纸,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这些都能够让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得到提升,这就是十亿贯的主要花费。

当然,单单十亿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宋朝才会改革税制,希望从商业和工业以及海洋贸易中得到更多的税收,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在现代,中国最开始的粗矿式发展,导致中国的gdp虽然越来越高,但中国的城市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大家长的都差不多,但徐清如今要做的,就是每个城市必须要有每个城市自己的特色,这自然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