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恪刚到营州就开始折腾(2 / 2)

唐朝好医生 望平安 6477 字 2019-09-03

正热热闹闹的等着看开河呢,忽见远处奔来一骑,马上骑士身穿卫府军服,是个军官,他拼命打马,飞奔而来,看样子是有紧急的事情。两边百姓见这军官奔得急切,纷纷让开一条通道,让这军官往王平安这里跑。

王平安和狄仁杰都挺纳闷儿,怎么回事,这军官看样子不是庆州本地人啊,会是哪里的,长安来的?

那军官奔到河边,叫道:“哪位是王刺史?末将有急事要求见王刺史”他的口音带着辽东味儿,看样子是关外人。

王平安大吃一惊,一听这口音,就知道是关外出事了,难不成是李恪起妖娥子了?可从日期上算,他也没到营州多久啊

王平安招手叫道:“本官在这里,你过来,可是营州方面出事了?”

那军官看到了他,连忙下马,跑了过来,叫道:“营州方面有紧急军情,送呈王刺史”他跑到王平安的跟前,单膝跪倒,呈上了一封书信。

王平安接过:“营州那里出了什么事,可是吴王……可是高句丽人越境了?为什么要把军报送到我这里来?”

那军官道:“末将是奉幽州大都督之命,给王刺史送信来的。营州那里出事之后,我家大都督急报长安后,却在当晚收到一封匿名信,说要将此事告诉王刺史,因为传闻王刺史您是高句丽人……和那人的克星”

“克星?怎么我变成克星了,谁写的匿名信?”王平安打开了书信,开始看了起来,这信很长。狄仁杰也凑过头来,跟着他一起看。

不多时,看罢了信。王平安皱眉道:“未免太过猴急了吧,如此折腾,未免太过火了。”

狄仁杰接过信,又过了一遍,道:“大哥,照兄弟的估计,是高句丽那边出了变故,所以才会这么着急的。”

王平安嗯了声,道:“吃开河鱼就算了,我们先回府里吧。这位兄弟,请你随我们进城,把事情的经过说明白。”

他转过头,对着王氏夫妇道:“儿子有点急事要处理,就不在这里了,等捞上开河鱼,给我带回去一条就成,咱们熬鱼汤喝。”

王有财和杨氏见王平安并不怎么慌张,便认为事情不大,也就没当回,杨氏道:“成,你先走吧,记得回去先看看孩子。”

王平安答应一声,带着人先回刺史府了。

一进刺史府,王平安立即把那军官带到了:“到底怎么回事,这份军报有无送往长安?”

军官道:“回王刺史的话,当然先送往长安了,而且是比您这份送的还早,但长安比庆州远,估计得明后天才能到。”

狄仁杰问道:“吴王到了营州,他都干了什么,可是把营州的官员撤换了一大批?”

要想控制住营州,当然得把不听话自己的官员都撤换掉,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哪个大唐官员会和李恪同流合污的,和高句丽人勾结,那是灭九族的大罪,谁肯干这种事啊

军官道:“回这位大人的话。吴王到了营州,确是先处理了一批当地官员,把官员都打回家了,但并未说撤职的事,象别驾和长史他是没权撤换的,只能让他们回家休息几天。”

王平安皱眉道:“不会是因为这种事吧,这可够不上军报,顶多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整治手下,让手下们听话而已。”

军官苦着脸道:“这是头一把火,倒也没什么,可第二把火就要命了。吴王开始征集郡兵,不过才三四日的光景,竟然招募到两千多人,就在末将出之前,竟然达到了三千,而且还在增加。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啊,营州是久战之地,百姓本就稀少,合州丁壮怕都没有三千多人,他怎么能招募到这么多?”

狄仁杰道:“是不是他养这些郡兵毫不费力?并且还在不停地招募?粮草军饷从何处而来?”

王平安道:“你家都督得知了此事,定是派人去查了,现新招募的郡兵里,有很多高句丽人,对不对?”

军官立即点头道:“两位大人说得对极,吴王新招募的郡兵里面,全是高句丽人,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了这么多的高句丽人,而且在粮饷上面没有缺口,吴王并未向我幽州求助,没有要粮草,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吧,可这才奇怪啊,营州那地方,哪可能有养这么多郡兵的粮草?”

王平安和狄仁杰面面相觑,心中都想:“高句丽人这么没有耐性么?如果换做我们去办这种事,至少也要等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时,才要突起难的,那时长安朝局不稳,外藩叛乱,如此才能得到最大的受益,何必急在一时呢”

王平安问道:“这事怎么应对?”

狄仁杰只感头上冒汗,道:“只好静观其变了。”

王平安叹了口气,道:“我写封信给长安的长孙大人,问问情况吧”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回幽州都督的,另一封是给长孙无忌的,分别送出。

长安。长孙无忌也在看信,不过既不是幽州的信,也不是王平安的信,而是从新罗来的求救奏章。

高句丽动了战争,入侵新罗,新罗国王向宗主国大唐帝国求救

长孙无忌看着奏章,心想:“如此,局势明白了。高句丽人为什么要扶持李恪,那是因为他们想吞并新罗,而又怕新罗求助大唐,所以才弄出个李恪来,想给大唐弄出点麻烦出来,顾不上他们。嘿,这个计谋倒是还凑合,只是可惜,他们的性子太急了些,动得太早啦”

他拿了奏章,进入皇宫,打算向皇帝李世民禀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