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转)(2 / 2)

女亲王 月色随风 6323 字 2019-09-04

从11月7日起,法国侵略军向暖暖、鸟脚峰、石梯岭等地发起进攻,企图将清军逐出基隆河上游北岸的三角地带,扩大前哨阵地。为此,台北清军与当地土勇与法国侵略军展开了长达4个月之久的拉锯战。为了在基隆山地消耗法军有生力量,刘铭传短衣草履亲临前线,深入士卒间吊死问疾,同饮共食,激励士气,一次次打退了法军的进攻。

但是,清军内部在作战方略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大。焦点集中在是否“不惜一切牺牲收复基隆,”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清朝廷严旨催促,“务须克复基隆”。另一方面,一部分驻台将领也受人鼓励,擅自用兵。早在11月2日,曹志忠不经刘铭传同意,趁夜领兵仰攻狮球岭九芎坑法军营垒,结果伤亡40余人,被迫撤退。刘铭传认为收复基隆,必须冒险仰攻,易损精锐,所以坚令曹志忠稳扎五堵营卡,切忌图功轻进。

1885年3月1日,湘军王诗正部抵达台北,淮军聂士成部850人也在后山卑陆登陆。援兵的到来,给主张收复基隆的将领官员们增添了信心。4月3日,王诗正擅率大队人马远离阵地寻求决战,企图一举克复失地。但这时法军作战部队已增至3000余人。他们以杜塞斯雷率法军新锐力量1000余人,配属重炮从八斗登陆,突袭月眉山清军阵地。而守军在月眉山、深塽坑17里宽的防御正面上,仅有1400余人分守要卡。前线指挥官曹志忠一面集中700人坚守戏台山,一面飞书向刘铭传告急。5日晨,法军2000人由枕头山、竹蒿山、龙潭堵三路进逼月眉山,清宰伤亡甚众。月眉山顶阵地失守,余部退往基隆河南岸。

夜里,刘铭传急率聂土成部400余人驰赴六堵,扼守台北大道,才使战局稳定下来。16日,法军派工兵数百人架桥开道,试图向河南发展,遭到清军阻击。此后战事遂成胶着状态。

3月24日,清军老将冯子材在中越边境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并匆匆结束战争。法国侵略军陆续从中国领土上撤走。

[编辑本段]台湾防务建设

中法战争结束以后,刘铭传认为台湾是东南7省的门户,需要认真加强防务。他确定了台湾防务建设的原则:以澎湖为前沿,台北为重点。依靠近代化的武器装备和工事。建立独立防御体系,为此,他先后做了四件大事:兴办军器局和军械所,兴筑新式炮台,加强澎湖防务和整顿台湾军制。

台湾孤悬海外,军械全靠大陆供应,一旦敌国封海。难以持久坚守。刘铭传鉴于中法战争中的深刻教训,于1885年7月在台北府城北门外大稻埕建立了军械机器局。后来又在府城偏西地方设立一个军械所。另外,还设立水雷局和水雷营,负责管理和布设水雷。

炮台是海口防御的关键设施。1885年8月,刘铭传下令在台湾各主要海口砌筑坚固的新式炮台,安装新式大炮。到1888年7月,已筑成炮台10座。次年,将31尊阿姆斯特朗后膛岸防炮安置在各新筑的炮台上,加上各种型号的碰雷、沉雷,有效地加强了台湾各主要海口的防卫力量,

刘铭传认为澎湖不独为全台之门户,亦为南北洋之关键,欲守台湾,必先守澎湖,欲保南北洋,亦必先保澎湖。他打算建设一支海军,控制近海制海权,增加台、澎防御能力。因清政府财政拮据,这一建议无法付诸实施。于是,只得以加强岸防能力来弥补:他下令在澎湖修建新式炮台4座,配备17尊阿姆斯特朗后膛大炮,又把澎湖驻军指挥官提升到总兵级,派骁将吴宏洛率3营水师进扎,联络炮台,以助防御,并将唯一的“海镜”号兵舰专拨澎湖调遣。

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刘铭传还将台湾的陆营裁汰,整编成35营,全部改用洋枪,仿照欧洲方式进行训练,严格考核制度。台湾的团练也改为常设,设团练总局于台北,各府、县、厅设分局,各乡设团,使之平时维持治安,战时佐助官军御敌。

此外,刘铭传还在台湾铺设铁路,架设电线,发展工商种植送输诸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防务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抱恨终天

1891年6月4日,刘铭传在外国列强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共同排挤下,离开台湾,被迫辞职返乡。

刘铭传二次隐居之后,仍时时牵挂国防大事,尤其担心日本的侵略扩张。退隐之初,他多次上书李鸿章,请他转告朝廷,对日本为患要多加提防,特别是要加强海军建设。1894年,日本侵略军挑起了中日战争。一些清廷官员考虑到刘铭传系淮军宿将,对日本情况研究颇深,交章奏请起用刘铭传指挥抗日军务,遭到光绪皇帝的师父翁同鲧的阻拦,仅向他询问战守之策。刘铭传亟盼清廷能够重新起用他,驰骋沙场,抗击日军。他立刻复信李鸿章,建议练兵407,一半分屯沿海,一半扼守鸭绿江。不同日军在朝鲜争一城一池,重点保卫东北三省,不使日军越江,而后观敌破绽,相机行事。这一颇为清醒的用兵方略也并未为朝廷所重视。1895年4月17日,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不啻给刘铭传当头一棒。他忧思郁结,旧病增剧。11月下旬,台湾军民抗日斗争失败,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全部土地。消息传来,刘铭传顿时昏厥过去。

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去世。作为一名有爱国心的沙场老将,最令他抱恨终天的是:不能驰赴疆场,抗击日寇,而是眼睁睁看着多年呕心沥血建设的台湾宝岛被拱手割予日本。

历史评价

台湾建省的提出及其实现,是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海疆危机的一再刺激下促成的,带有明显筹防御外的性质。自建省分治后,全面推行自强新政,加强海防,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台湾迈向近代化的步伐。首任巡抚刘铭传是清末洋务运动中比较具有时代眼光、革新思想和实干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他任职巡抚的六年(1885-1890)中,对台湾的国防、行政、财政、生产、交通、教育,进行了广泛而大胆的改革,全面推进台湾的近代化进程,使台湾的面貌焕然一新。

刘铭传的改革涉及军事、行政、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因为当时台湾正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重威胁,一切措施不得不首先从巩固国防出发,并始终以巩固国防为中心。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整顿军备,增强防卫能力;开拓土地,以保持岛内秩序的安定;发展交通,便利岛内各地及其与大陆的联络。为了巩固国防,就必须筹措大笔经费,办法之一就是清理田赋,在这方面,刘铭传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办法之二是倡办实业,发展生产,在这方面他刚开始不久就去职了。而为了巩固国防,发展交通,兴办新式工业,又必须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因而有西学堂和电报学堂的设立和外国技师的聘用。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明,刘铭传的改革虽然发生在大陆洋务运动的后期,在许多做法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洋务运动的影响,但和“重在防内,并无对外意图”的李鸿章之流所搞的洋务运动还是有差别的。刘铭传很注意吸收华侨和民间资本,他所兴办的铁路和煤矿都有商股参加,有些企业办不好就交给民办,这也和官办占压倒地位的某些洋务企业有所不同。他所创办的企业如铁路、邮政、电讯、航运等等,多数都卓有成效,不像大陆官办企业那样积弊重重,亏损日甚。刘铭传的眼光不仅仅以台湾为限,他还希望“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台湾“一隅之设施为全国之范”,从这点看,也应该肯定他是晚清洋务运动中一个具有进步倾向的人物。

然而,刘铭传的改革是在当时已经腐烂透顶的清政府支配下进行的。在其推行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种种阻力。因此,尽管他很想有所作为,也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他进行掣肘、攻击与诬蔑,迫使他不得不于1891年告病辞官而去。继任的台湾巡抚邵友濂眼光短浅,思想僵化,尽废刘铭传新政,清代所实行的惟一有计划、有成效的改革就此夭折了。1896年,刘铭传在家病逝,清追封太子太保,谥壮肃,准建专祠。

有人说刘铭传“倡淮旅,练洋操,议铁路,建台省,实创中国未有之奇”,而其最伟大的成就,最值得后人景仰的事功则为“建台省”——建设一个近代化的台湾。<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