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许诺(2 / 2)

重返1977 镶黄旗 0 字 2022-01-19

于是横向比较,工商系统更具有安全性,就成了最优选择了。

照洪衍武看,去工商局至少有以下几种优越性。

一,工商局拥有执法权和审批权,有权力就代表着好处,这不用多说。

二,目前改革才将将起步,随着改革深化,经营政策的放开,工商局业务和权力必然持续增多。编制继续扩充是必然的,如此职位就多。那么比起其他地方就容易升迁。

三,随着各种经营体的增多,工商管理方面除了人事,也面临着制度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制度因为要淘汰就没太大用处了,那么就允许人们犯错误。即使真出事儿,也不会深究责任,毕竟是要探索嘛。

洪衍武说的这些话,其实主要目的就是想把宋国甫给弄工商局去。在能担保宋国甫前程远大的同时,这对他自己来说,未来当然也有莫大便利。

但他不能直说知道历史会如何如何啊,所以想出这些理由还真是费了他不少脑细胞。

可即使这样宋局长也很犹豫。

因为工商局在“公私合营”之后,那是名副其实的冷衙门啊。甚至据他所知,“运动”时期“工商局“划归到“财金局”下,仅存了三个人。简直是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啊。

虽然自改革以来,这个部门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谁又能保证政策不会变化呢?要让儿子去这样的单位,万一……

这样宋局长就把顾虑给说了出来。而且又提了一个自认为稳妥的新建议,说去税务局行不行?

他觉得要是按洪衍武的说法,如果经济搞活了,同样属于权力机构的税务局也会有大发展。

而且由于税务是国家必不可少的部门,尽管“运动”时期同受冷遇,却仍旧保持了编制和规模。各方各面看,都应该比工商局要好吧。

没想到洪衍武想了一想又给否定了。

他认为税务局的工作范围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针对国营企业,这就等于是官对官,体现不出权力优越性来。

而且这种部门和粮食局一样,属于维持国家运转的要害部门,责任重大,也经常被上级督促监督。变革的步子肯定以稳为主。而工作稍有一点失误,后果就很严重。

同时正因为“运动”时期没缩减规模,老领导、老同志就多,人际关系就复杂,那么即使扩充编制,机会也要比工商局少得多。

最后洪衍武笑了一笑,索性打了保票,说宋局长担心的政策转向根本不可能。

至于理由,除了改革是“伟人”亲自定下的国策和民心所向以外,还有知青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呢。哪怕是为了安置这些人的工作,对多种经济体的口子也会越开越大。否则还能有什么好办法?

跟着他又启发性地说,“烧冷灶”比“烧热灶”容易,也划算得多。工商局现在是冷灶,将来一旦热起来,得到的东西当然就多。

反倒是“粮食局”这样的热灶,他倒认为以后随着农业政策的放开,粮食短缺的问题缓解。会变成对国家稳定很重要,对民间影响持续减退的“冷灶”。让宋局长也要对此有个准备才是。

何况即使他搞错了也没什么,反正宋国甫是为了历练,又有宋局长这个爸爸,三年不见起色,再办调动也不晚嘛。但就现在而言,还是这样的单位更容易宋国甫适应和上手。

洪衍武的这些话句句言之有物,是不是替宋国甫切身实地的考虑,宋局长一听就知道。好处也是摆在眼前的,更别说就粮食局未来,他还给宋局长提了个醒了。

既如此宋局长也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他把宋国甫叫了进来,问儿子的意思。可没想到,宋国甫一听是洪衍武的主意,马上就点头说好。

这下宋局长真乐了,一边摇头一边跟洪衍武说。“看来,我这官儿应该由你当。你比我更适合当领导。”

最终当天,宋局长亲自把洪衍武礼送出门。临别不但亲切地要他常来家里做客,而且还做了一个郑重的许诺。

“小武啊。既然你对自己现在的工作满意,不愿意换地方,那我就不勉强你了。不过万一那天你有了新想法,也不用不好意思,大可以再来找我。就冲你对国甫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我不会把你当外人的,无论怎样,总会尽力替你想想办法。”

应该说,宋局长这一举动纯属前所未之举。这种话对其身份来说,也有失稳重,怕是情绪激动之故。

于是不但宋夫人和宋平平愣了。宋国甫咧着嘴笑了。洪衍武也听出了这句话的份量。

他只有恭恭敬敬地谢过,跟着又客气了几句,便带着这份纯属意外的收获离开了宋家。

而之后没多久,宋国甫果然于三月初到京城工商局报道上班了。

此时市工商系统还未设立分局,经向京城编制委员会申请,刚刚才将编制从79人扩充至710人,可实际只招收到了510人。尚缺200人。

而且完全如洪衍武所料,从上至下,几乎没有一个老同志。

这些人也根本没意识到他们自己到底有多么幸运。作为工商管理局新的元老,作为全都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无形之中,他们已经挤上了别人求之不得的高速通道。

当然,更幸运的还是宋国甫,尽管他报道后默不作声地接过每日为科室打开水的重任。可他来这里正是恰逢其时。上面有人关照,办的是平职调动。职称按他在粮食局的算,直接就是主任科员。而且来报道之前,还火速入了党。

由此也可看出,宋局长对儿子确实上心,把能铺的路都为他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