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璟从崇文殿出来,已是明月当头。之前父子俩相谈甚欢,不觉时晚,李嗣源惯常性留他吃饭,同桌的还有淑妃曹氏。如今李嗣源贵为九五至尊,李从璟也独自开府建衙,虽不在同一屋檐下,毕竟骨肉相连,家人情愫未因位尊而消减,不说如何难得,李从璟却倍加珍惜。
抬头望月,李从璟心潮渐有起伏。
自负才学者,唯恐其才不得用其志不能展,如今他们一家坐拥天下而父子齐心,李从璟可以尽用其才尽展其志,甚至仿佛有什么在推着他前行,此间畅快,实在是无法与外人言说。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五代乱世,不乏明君。
在原本历史上,李嗣源与郭威齐名,声望为后人所重: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时亦小康,近代已来,亦可宗也。不过李嗣源虽有声名,却限于内患,未能开疆扩土,他死后继位者无能,致使江山为李从珂所夺,而李从珂又为石敬瑭联合耶律德光所败,最后竟落得个契丹马踏中原江山易姓的结局,殊为可悲。后世史官在嗟叹之余,评价李嗣源一朝曰:明君可辅,臣子非才傥使重诲得房杜之术,从荣有启诵之贤,则宗祧未至于危亡,载祀或期于绵远矣。
从荣,说的是李从璟之弟李从荣。
明君可辅,臣子非才。李从璟对月呢喃,房杜未知迹,启诵或可期。
李从璟出宫门时,碰见冯道。
天色已晚,冯大人这才方下值李从璟走上前打招呼。
见过秦王殿下。冯道这才看见李从璟,连忙躬身而拜,听闻李从璟的话,笑着回答道:将至年底,免不得事情多些,而今国政方经大乱而定,各方颇有杂事,朝政地方政务都亟待安定,中枢人手不太够,新补缺的官员对政事尚不甚熟悉,因而自顾自呵呵笑起来,似是不好意思,又似是自谦。
李从璟微笑道:冯大人为国操劳却甘之如饴,实为众臣楷模。
不敢当不敢当,要说群臣楷模,该是殿下才是。冯道忙诚惶诚恐作揖。
好了,冯大人,你我二人就不必如此了。李从璟过来拉着冯道的手往外走,左右顺路,夜里又风冷,冯大人便做孤的车驾一同走吧。见冯道一副惶恐更甚的模样,补充道:此番父皇让孤去滑州,孤正有些事要向冯大人请教。
李从璟入宫面圣,秦王府自然车驾仪仗齐全,前有精骑开道,后有护卫跟随,中有随从官吏,百十人的队伍,其间旗帜高牌俱全,气态巍峨。
时间不早,街面上没什么行人,灯火依依却也显得很具人气。放下车帘,李从璟露出追忆之色,同光元年,孤出镇卢龙之初,奉命出使契丹,时有冯大人同行。西楼之行,孤一时意气,陷大人与众僚于险境,差些为耶律阿保机所害。后大人不以孤鲁莽为杵,孤在幽州时,朝堂每有涉及卢龙之事,大人无不为孤斡旋。此中情谊,孤一直铭记在心。
冯道人精一个,自然能明白李从璟话中何意。
父皇君临天下数月以来,冯大人勤恳如旧,朝堂事务,多依冯大人与任大人张大人等之力。李从璟继续说道,如今孤与大人虽名分有差,却不希望你我之间数年情分差了。冯大人可明白孤的意思
冯道自然明白。因为明白,他稍显尴尬。
他也算起于微末,自然不乏报国之心,只不过历经李存勖一朝,难免变得圆滑。如今朝堂剧变,李嗣源继位,其中变故始末,冯道都亲身经历,此中凶险不免让他忐忑。是以虽与李从璟旧交颇深,但昔日同朝为臣,而今李嗣源为君,不免多出明哲保身之意,说得不好听些,多有阿谀奉承之态。
多了阿谀奉承,就无法交心,更无法让其毫无保留奉献才能。这便是李从璟与他说这番话的原因。
这却不能怪他。面对世事巨变,不同人有不同反应,冯道的应对之举,就是踏实本职之余,圆滑处事。身在乱世,许多事身不由己,冯道成为历史上的冯道,自有其必然。但这个转变却也有个过程,李从璟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他原有的转变轨迹。
原本历史上,冯道日后还有唾面自干的典故,脸厚无人能及,而其事三代王朝,历十君,数为宰辅,成为官场不倒翁,空前绝后,所依仗的,一是其处世之道,二是其真才实学。
李从璟看重冯道才学,所以不希望他有所保留。若其有所保留,历史上当然也不可能再有那个冯道,却也依然会少一个贤臣。
冯道拱手为礼,殿下之言,让下官惭愧。
李从璟微微一笑,也不继续深入,这种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今日他只要表明态度即可,当下说起正事:近数年来,中原稍少战乱,却始终天灾不断,水蝗之灾未绝于书。蝗灾尚且不论,仅就水灾一项,如此频发,而朝廷不能制,实在是贻害无穷。今孤欲往滑濮,大人何以教我
冯道正襟危坐,殿下聪颖过人,此番前去处理区区流民之事,自然手到擒来,本勿用下官置喙。今既殿下问起,下官便忝为殿下说两件事。
愿闻其详。李从璟恭敬道。
冯道看向李从璟,请问殿下,要妥善处理流民之事,难点在何处
一为与地方官吏打交道,一为为流民重建家园。李从璟答道。
下官要为殿下所言之事,正在此二者。冯道肃然道,又问李从璟:殿下可知,历朝历代以来,朝廷在治理地方时,最患何种情况朝廷每每处理地方问题乏力时,又是因何种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