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战初起 第四节 地雷阵(2 / 2)

所以在公路和河谷里遇到地雷阵后,一方面紧急从灵丘调来日军新装备的滚式扫雷车,另一方面分出一个大队在汉奸的带领下向东准备翻越大山后从白沟那绕到水堡乡去。

这边滚式扫雷车还没到呢,那边派出去迂回的部队也遇到了地雷阵了!可别以为这些地雷都是经年累月预先埋好的,这么说吧,山头上到处都是老乡们的眼线,这座山下一发现了鬼子,一打暗哨,对面山上几十分钟上百颗地雷就挂好了!

前面说过,十一分区和其他分区都在42年的下半年利用鬼子扫荡冀中的阶段,大搞生产、练兵和技术推广,其中有一项技术推广就是造地雷。

八路军和根据地所使用的地雷要感谢一个人,这位号称是火药科普教育活动的倡导者,旧是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刘鼎。他曾就读于德国格延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和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工业和军火制造技术。

抗战期间,他运用所学知识同抗日根据地的实际相结合,在太行山区开创了手榴弹、步枪、迫击炮和火炸药的制造。在武器研制中,他发现地雷是粉碎日军“铁壁合围”和“扫荡”战术的有效武器,就向总部提出了开展“地雷运动”的建议,得到朱、彭首长的赞许,并立即发出“大量制造地雷的训令”。

1941年3月,军工部在黎城县东崖底村举办了首届地雷培训班,太行根据地各县派武委会主任、游击队长、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参加,刘鼎亲自讲授地雷的用途、结构、制造、使用和埋设引爆方法,以及开展群众性“地雷运动”的要求,并实地进行表演实验。此后,培训班从各根据地办到县,县办到区乡,区乡办到村,层层举办,受训人员达数万名。

与此同时,军工部还编印了《地雷制造使用法》、《火药生产与配制》、《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石雷》等科普教育小册子,广为散发,民众拿到这些小册子就能实际操作。在“地雷运动”初期,军工部先后派出“地雷王”石成玉等30多人,深入重点乡村进行技术指导。一场以地雷为载体的火药制造与使用技术的科普教育活动,迅速在抗日根据地展开。

一个“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群众性的“地雷运动”很快兴起,各地开办的地雷工厂如雨后春笋,小的十几人,大的近百人,不少乡村还成立了以制造地雷为主的军火合作社。

装填地雷的火药,由硝、磺、碳配制,其中硝的用量最大,因此,熬硝在根据地遍地开花,十分普及。仅岚县、河曲、保德、宁武、静乐五县就有硝池129处,年产硝3500多斤;兴县孟家坪行政村管辖的25个自然村中,有18个村办起了熬硝点,很多地方的妇女、儿童把熬硝当作副业,创造了许多熬硝的新方法。阳曲县群众发现在陈旧的破砖上,有一种像虫吃过的“砖锈”,扫回少量在火上燃烧试验,证明是硝,于是大量采集,放在锅内溶解熬煎,制成虫硝。此外,还有土硝、石硝、植物硝等种种熬法。硝的源源不断供给为开展“地雷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地雷运动”中,人民群众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针对敌人的“扫荡”战术,因地制宜,创造出品种繁多的各种地雷。从地雷的外壳材料和形状看,有土铁铸造的铁雷、磁雷,有用青石打造的石雷,还有用家具造的茶壶雷、瓷瓶雷、罐子雷、瓮雷、碗雷;从地雷的爆炸方式看,有踏板雷、踏管雷、踏地皮雷、吊碰雷、挑棍雷、挂雷、地堰雷、弹簧雷、橡皮雷、弓发雷、躺雷、踢雷、拉发雷;

从地雷的结构和用途看,有三花雷、子母雷、标语雷、看庄稼雷、炸火车雷、炸汽车雷、地枪带弹雷、真假雷、财迷雷、守门雷、扩井雷等等。各种地雷中以石雷产量最多,在山区石雷取材广泛,制造容易,便于伪装,杀伤力强,一枚普通石雷,能炸碎一块500斤重的大石头。当时,群众把打造石雷的方法编成歌谣,广为流传:

“一块青石蛋,当中打个眼,装上四两药,安上爆破管,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

地雷战中,群众还创造了许多巧妙的埋雷方法,大摆地雷阵,“遍地设雷,处处开花”,使敌人“走不让走,来不让来”。如在敌人行军的路上,把埋有地雷之处印上车轮痕迹,表示有车已过,没有危险;在无地雷的地段,故意挖出新土或插上红旗,旗上写有“小心地雷”的警语;在狭窄的山路上,用白粉划上许多圆圈,并注明“脚下留神”,这些圆圈有的有地雷,有的没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吓得敌人胆战心惊,不敢冒然前进。

在反“扫荡”斗争中,几乎村村户户都造有看家雷,埋设在门前、屋后、炕头、灶口、柴堆、井口、锅底等地方,使敌人不敢进屋,不敢乱翻,有效地保卫了村庄和家院。后来又统计,日军仅在1943年春季对晋察冀军区的“扫荡”中,就触发地雷1900多枚,死伤2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