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圣君临朝,大政奉还!(下)(2 / 2)

尽管对于这间屋子里的人来说,这乐声简直比葬礼的哀歌还要悲催……而事实上,这也确实意味着德川幕府和三百年德川家天下的葬礼。

当然,在这些早已毫无廉耻可言的反骨仔心中,恨的只是没能把祖宗基业卖出个好价钱罢了……

————————————分——割——线————————————

三通鼓响,吉时已到。

伴随着喧天的悠长号角,仁孝天皇身着一袭华贵绚丽的衮冕,转出后宫,现身在刚刚落成的紫宸殿内,端坐于用翠羽赶制成的天子华盖下面,得意洋洋地接受殿前群臣的山呼朝拜。

然后,满朝公卿之首,藤原氏太政大臣率先出列,身着深色朝衣,戴黑绸立乌帽子,手持象牙笏板,腰垂金印紫绶,步履沉稳,气象威严,引领着左右大臣、内大臣及纳言之下众位官员出殿观礼。

而仁孝天皇也登上金碧辉煌的黄丝御辇,并由御前命妇四人、内侍二人,持神剑、玉玺左右伴驾前行,还有数名宫廷鼓吹手和一队乐舞讴者紧随其后,前方又有彩衣女姬骑马开道。

一路御驾所过之处,鼓乐齐奏,响彻天际,旗帜如林,迎风招展。抵达朱雀大道尽头的宫前广场上后,更有召集而来的无数黎民百姓跪拜于地,高喊万岁。诸军甲士持枪护卫,数百华服公卿恭谨伴随。天皇端坐于黄丝御辇之内,在肃穆的乐声中缓缓前行,一举一动之间,都洋溢着一种仿佛沉凝千年的威严气度。

如此富有震撼力的视觉场面,若是被不知情之人看见了,恐怕都会当成是某位盛世君王的皇者气派,而绝对不会认为这位天皇陛下其实只是一个空架子,号令难出京城……不过,只要看看萨摩藩主岛津怒志、长州“奇兵队”总长绯月宗一郎这些“义军统帅”挂在脸上的讥诮冷笑,就知道实际情况究竟如何了。

当然,心中不屑归心中不屑,一些场面上的恭敬礼节还是必要的——黄丝御辇才一停下,率领精锐亲卫前来观礼的各路“勤王义军”首领,纷纷翻身下马,按官职爵位的高低贵贱,依次分列朱雀大道两侧,低头跪伏迎驾,并且朗声山呼万岁。

“……恭贺陛下圣君临朝,大政奉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恭贺陛下圣君临朝,大政奉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以黄丝御辇为中心,朝臣、诸侯、军士、百姓相继跪伏道贺,如浪涛般一波又一波。沿途旌旗翻卷,声浪滔天,乐队演奏的钟鼓之音也越发高昂。

——与服色鲜明,衣帽奢华、刀剑闪亮的皇家仪仗队相比,各路“勤王义军”首领的卫队就显得衣冠杂乱,形貌粗陋了许多。但若是真要刀兵相见、血溅五步,恐怕就是另一种情形了……

而在朱雀大道的另一头,若干名身穿正式朝服的旧幕府臣僚,也已经准备就绪。负责的宫廷礼官见状,便缓步起身出列,高声喝道:“传圣上口谕,众位臣工平身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鸣觐见”

喧天的鼓乐顿时戛然而止,在一片隐约潜伏着躁动的静默之中,幕府高家松平嘉吉捧着一卷白绸辞官表奏,幕府次席老中酒井直政捧着幕府将军的官符印绶和册封文书,缓步上前。而和歌山藩主德川秀实与水户藩主德川长乐,则是一左一右搀扶着肉球似的末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鸣,紧随其后。

虽然为了办好此次大政奉还的盛典,让这位白痴将军看起来稍微像模像样一些,宫廷礼官和幕府众臣已经竭尽全力地给他换装打扮,无奈这家伙实在是个顽童性子,喜动不喜静,不管再怎么整洁华丽的衣服,穿到他身上要不了多久,便绝对会被弄得沾满污垢、一塌糊涂。

至于想要他乖乖按照礼法去跪拜、磕头、口呼万岁,那就更加没辙了……

最后,只得让御医给这位白痴将军服用了镇静药物,以半昏迷的死猪状态让人拖来拖去——只是苦了两位养尊处优的藩主殿下,被迫硬撑着架起这陀最少三四百斤的肥肉,累得浑身冒虚汗,腿脚直发颤……

幸好为了缩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仪式中排演划定的场地还不算太大,真正需要两位藩主拖着这位肥猪将军走的,其实也没几步路……否则就得半路趴下了。

几位幕府臣僚和亲藩大名,颤颤巍巍地来到御辇之前,把将军往地上一丢,便各自伏身三拜,然后由幕府高家松平嘉吉递上了他自己替将军捉刀代笔的奏折。

端坐在黄丝御辇中的仁孝天皇接过奏折,摊开卷轴略一过目,就转交给了凑到身边的宫廷礼官,示意对着在场众人高声宣读出来。而随侍的皇家阴阳师也立即口念咒语,手结法印,替宫廷礼官施展出一个扩音法术,以便让全场都能听见。

“……伏请吾皇万岁金安,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鸣启奏:自先祖奉旨于江户开幕以来,常思君恩深重,数百年兢兢业业,为求报效朝廷,代理天下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怎奈当今四海板荡,列藩纷乱,西夷入侵,干戈不休,列岛沸腾,生灵涂炭,黎民深以为苦。又有奸贼篡权于内,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臣无能,愧对祖宗之灵,有负圣恩浩荡,难平外寇内贼,坐看国势衰颓,徒呼奈何。

幸有圣君出世,仁孝无双,聪慧睿智,祥瑞天降……先前幕府奉朝廷旨意,代理天下大政。而今臣仰瞻天文,俯察民心,德川一脉之福泽已尽,再难担此重任。故而上奏解散幕府,辞官纳地,大政奉还,归权柄于朝廷。乞圣君临朝执政,以安天下之心,再开平安盛世……”

在宫廷礼官宣读完征夷大将军德川家鸣的辞官奏折,收起幕府将军的官符印绶和册封文书之后,两位德川家亲藩大名也垂头丧气地递上了各自的辞表,以及象征地方诸侯权威的白伞袋和毛毡鞍覆。

然后,整个广场一下子变得肃静无声,几乎人人都屏住了呼吸,将目光投向了那一抬金碧辉煌的黄丝御辇,紧张地等待着天皇的答复……虽然早就知道结果会是如何,但事到临头,还是让人有些心跳加速,情绪压抑——毕竟,这件事代表的历史意义,实在是太重要了。

简单来说,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而一直端坐在黄丝御辇上的仁孝天皇,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他略微张了张嘴,似乎想发表一番演讲,但却又迟迟组织不好措辞,最后只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句话。

“……诸位爱卿请起,朕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