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兵未发,敌已至!(2 / 2)

“……有了你的虎狼之师,老夫此次出征,也多少有些底气了。可惜就这五百人的数目,似乎略微嫌少了一点儿啊!不知尚未抵达的剩下四千镇江驻军,也都跟贵部一样精锐吗?”

“……启禀大人,镇江诸军戍守京畿门户,深知责任重大,一直夙夜训练,不敢有暇……”

安尔乐异常圆滑地如此对答道,虽然言辞恳切,却很巧妙地避开了关键问题。

“……唉,想不到在京师近旁,还有这样一群尽忠职守之人,真是难能可贵啊!若是朝廷诸军皆如汝等一般精悍敢战,从不懈怠,又何愁北虏侵袭、反贼滋扰、藩镇坐大呢?”

对此尚未察觉的费立国大学士,看着一排排列队行进的洋枪队,不由得半喜半忧地如此感慨道。

———————————————分——割——线————————————————————

看到东家跟这位新来的人有说有笑,言谈甚欢,把别人完全忘在了脑后,原本跟在后面观礼的诸位幕僚们,顿时不由得有些吃味,很快就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

“……这个叫安尔乐的家伙是从哪儿来的啊?怎么以前似乎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号人啊?”

“……呵呵,这厮的名头我倒是听说过,是个福建佬,也算是咱的半个同乡,原本是豪门出身的官宦子弟,夏天的时候才刚从福建调职到了镇江。据说过去朝廷要办新军的时候,他曾经依靠家里的关系,hún上了一个公费留洋派遣生的名额,去西夷的地盘上学炮兵。

结果等到他学成回来,正赶上各镇新军相继哗变,朝廷不堪其扰,遂下令裁撤缩编各镇新军,这安尔乐原本板上钉钉的炮营管带,自然也就没戏了……”

诸位消息灵通的幕僚们在一番交换信息之后,便初步nòng清楚了这位安尔乐管带的来龙去脉。

——两年前,在原本预定好的炮营管带职位打了水漂之后,安尔乐只得灰溜溜地回到老家福建,凭着会说一口洋话的本事,加入福州一支洋枪队担任联络官,给洋人顾问当翻译。

后来,在某次镇压革命党的战斗之中,这支洋枪队先是被围困在闽南山区内,接着又给敌人突袭了中军大营,全体军官几乎尽数阵亡。而唯一侥幸存活的联络官安尔乐,则被剩余众人推出来和革命党谈判,用全部的步枪贿赂对方,才得以携带残兵撤出战场,抬着一堆棺材返回福州……于是被促狭的同僚们戏称为“大将南征胆气豪,缴枪不用打收条”!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场丢脸的惨败,导致残余的洋枪队员害怕被追究责任,反而团结在了他这个临时主官的周围,气势汹汹地跟军中同僚与上司硬抗。由于讨伐革命党的战事频繁,军中将领不愿意jī起哗变,此事便不了了之,安尔乐还因祸得福,一举荣升为洋枪队管带之职!

只是既然已经得罪上司和同僚,这支洋枪队在军中自然也别想会有好日子过,粮饷军械的补给从此全都被七折八扣。安尔乐和他的手下因为生计问题,开始不得不做些不怎么合法的小买卖,到后来就改成了全体兵马专业做买卖,打仗反倒是副业了……而到了打仗的时候,这支部队糟蹋地方的本事也被锻炼得最为强悍,不光是把老百姓家里的金银细软、jī鸭牛马统统搬走,甚至还挖坟掘墓搜集珍贵陪葬物!

虽然这年头的朝廷官军普遍军纪不佳,但安尔乐这支洋枪队的行径,也未免有些太过分了,更要命的是在搞到了好东西之后,还因为积怨不肯上缴给长官们分润(这条才是最重要的)。上司对此很是厌憎,偏偏一时又抓不着他们的把柄,只好找了个借口,将这队武装商人远远地打发去了镇江,从此眼不见为净。

安尔乐带着洋枪队到了镇江之后,正赶上魔教信徒肆虐作luàn,遍地都是大师姐大师兄拉起了队伍,在乡间敲诈勒索、打家劫舍,那些官绅地主全都缩进城池惶惶不可终日,急着想要找人救命。

所以,对这支初来乍到的外地洋枪队,镇江的官府和士绅都是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竭力供应,只求他们能够尽快弹压地方。安尔乐也是不负众望,拿出在福建战场经年累月地打拉锯战,屠村灭寨剿杀革命党的本事,下狠手杀了上千人,很快就让民风文弱的镇江地方恢复了平静。

只是这世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魔教党徒的sāoluàn刚刚平静下来,镇江官绅就开始起了排外的心思,对自己头上多了这么一帮要钱要东西的丘八大爷,是越看越不顺眼,越来越不肯掏钱。

而原本驻扎于此的朝廷绿营,也同样不希望多出一拨人,跟自己在同一个碗里抢饭吃。虽然他们没本事打仗,对于施展yīn谋诡计排挤同僚这类“基本功”,倒是异常的精通……结果,安尔乐跟他的五百洋枪队,在镇江度过了最初一段舒服日子之后,很快就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排挤得立足不住,处境日益艰难。

就在这个时候,江东征讨行营总帅,文华殿大学士费立国大人在焦头烂额之下,为了寻找救命稻草,向周边各府县发布了调兵入京的命令,安尔乐便趁机带着洋枪队离开驻地,打算进京城瞧瞧世面。

很显然,这一次他终于交上了好运,得到了未来上司费立国大学士的青睐……但是,对于安尔乐接下来堪称bō澜壮阔的经历而言,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而已……

———————————————分——割——线————————————————————

就这样忙忙碌碌地折腾到了九月中旬,费立国大学士总算是江东征讨行营的架子给搭了起来。

通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从京中禁军、外地绿营兵、尚未被遣散的小股新军,以及志愿投效的乡下团练之中,凑齐了六千多“可战之兵”。然后又向京畿百姓摊派了一笔“平夷捐”,勉勉强强搞到了几十万两军费,并且搜刮到了可以维持全军食用四个月的粮米。

至于剩下的兵员缺额,费立国大学士准备一边走一边招募,尽量在抵达上海战场之前,把军队的规模扩充到一万。同时也要边走边搞训练,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兵马磨合一番,以免上阵之后指挥失灵。

于是,在九月十八日,他便向早已等得不耐烦的皇帝陛下上奏,宣称兵马已经准备妥当,可以出征讨敌。皇帝也立即批复核准,授予了军旗和御赐宝剑,并且让礼部官员安排此次出师的典礼程序。

然而,还没等那些礼部官员们确定好兵马离京开拔的良辰吉日,商议完出师典礼的具体安排,就被一个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炸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九月二十日,江yīn县令急报,西洋战舰数十艘突然出现于江面,帆影遮天蔽日。江防炮台开火拦截失败,配属火炮大半被毁。敌军在突破江防之后并未停留,现已溯江而上,直bī帝都南京!

九月二十二日,西洋舰队继续西进,镇江陷落,守将与知府皆不知所终!次日,在南京郊外的燕子矶上,已经有人看到了洋人侦察快船的身影!

一时间,仿佛一石jī起千层làng,朝廷震动,京师戒严,石破天惊,满朝文武尽皆惶恐不已。

第一次南京攻防战,至此终于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