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离岸平衡(1)(2 / 2)

国势 月影梧桐 4922 字 2019-10-30

更让福煦郁闷的是,他倾尽全力下达的仿制指令刚刚深入下去,德国人已经在前线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德国人驾驶着最新式的飞机——居然能从前面开火,将法国的战机打得一败涂地,大批优秀飞行员血洒长空。虽然空战改变不了整体战役走向,但看着空中为对手占领,法国人只有挨揍的份,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大大影响了原本因为伤亡惨重而显得低落的士气。

至于德国人,虽然堪堪挡住了法国人的进攻,但前线暴lou出来的虚弱本质让法金汉不顾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强烈质疑,坚持吧抽调回来的这个集团军留在西线,抽着这10余万兵力后,东线的攻势立马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鲁登道夫设计中的巨钳攻势也无以为继,只能继续和俄国人拼消耗。

消灭了一个师,俄国人组建了2个师,消灭了一个军,俄国人又组建了2个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哀叹,俄国人的潜力似乎无穷无尽,永远也看不到衰竭的时候。

虽然前次中国供给俄国的很多都是半旧不新的货色,甚至于还有30年前的老步枪,但久经考验的朱尔典同志绝不会公开计较这些事情——连俄国自己都没有抗议,大不列颠操心干什么呢?当然,他对于中国的做法也不是不感到郁闷,但与大局比较起来,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国无非是对昔日军火输出时的报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句话朱尔典还是懂的。

更重要的是,现在还有更要紧的事情——成系列援助俄国的物资需要中国方面的积极参与。在欧战爆发以后,中国已经以战争状态下达了一系列管制命令,从统购统销到关税增加,从配额出售到原料供应,对于和战争密切相关的物资,采用了空前强化的管理体系。

这一套管理体系虽然还不能和英伦三岛目前的战时体制相提并论,但已经初见政府管理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所有战略物资都被统制得死死地。这个时候,北方实业一家独大,控制战略资源的绝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原油冶炼、原盐……各种各样与战争直接相关的东西都在辽阳实业的掌握之中,谁想动手脚都瞒不过北方实业的眼睛。甚至于,不在北方实业控制之中的大型工矿企业也要接受北方实业的指导,否则,电力、交通、煤炭各种各样的管制措施随之而来。哪怕北方实业不动,国安局的喝茶邀请也让人吃不消,特别是民族工业密集分布的上海,国安局加派了几倍的人手。反正针对日本的情报已经用不着收集了——双方都在关东州头碰头了。

相对而言,商人对此是有很复杂的心态的。中日虽然处于战争状态,但因为没有正式宣战,理论上各种商贸往来是正常的,海关也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从欧战爆发以后,中国当局已经大幅度提高了针对战略物资的出口关税,从5一直上涨到40以上,官方说法是因为为了弥补进口税收的不足同时加强内部监控。进口税率虽然提升到了7.5,但是欧战爆发使得大多数针对中国的传统出口物资都来源断绝,比如染料,德国货全面断绝,卖一桶少一桶,价格翻番还不止,没有进口,自然也不会有进口关税。而关税是中国抵押作为庚子赔款的重要支撑,提高出口税收确实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冲抵庚子赔款。

但在事实上,谁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幌子罢了。欧战一起,中国已经就山东问题停止向同盟国交付庚子赔款;中日冲突一起,中国又停止了对英国和日本的赔款,到后来,随着军火购买,连法国、俄国的庚款也停掉了,再到后来,所有国家的赔款都停掉了,不仅赔款暂停,连各种外债的支付也陷入停滞当中。直到各国不得不同意中国提高出口税收后,中国才恢复对意大利、西班牙等若干小国的债务偿付。

可见,资金不足根本就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北京方面要钱。打仗要钱、抚恤要钱、国防建设要钱、教育要钱……林林总总都要钱,钱从哪里来?只能从最容易征收的地方上来。朱尔典保守估计,中国政府通过关税剧烈提升,一年至少能够增加1亿以上的税收。40—60的税收,足够骇人听闻了,可偏偏还是出口税,连贸易壁垒的话都不能说,否则中国政府以窗口指导的方式停止对指责国的商品供应,真是让人欲哭无泪。要知道,钨、锑等战略金属中国的供应量占了全球市场的80以上,税收高达100,摆明了趁火打劫的态度,英法即便再不乐意,也不敢说个不字!德国方面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因为制海权的丧失,中国将价格提高的越多,就表明英法为了物资需要付出的代价越高,特别是战略物资,更是加速消耗英法后备力量的无底洞。

税收这么高,并不是没人动过歪脑筋,但效果非常差。战略物资基本上都是大宗物资,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铁路和航运两种方式,在运输体系里就有了强化的监督体系。哪怕是开船出去走私,也会被海关缉私轻易查获——海关缉私全部是由专门训练的水上警察组成的,知晓内情的都知道,海关的缉私艇和海军的鱼类快艇是同一个系统出来的,装备更是先进:以高速柴油机作为动力系统,最高航速高达45节的高速摩托艇可以轻而易举地追上任何可疑船只,再加上还有双联装的20mm口径机关炮,简直就是武装到了极点。逃也不是,硬扛更是死路一条。一旦被查获,不仅运载之人面临牢狱之灾,便是船上的产品也要予以追溯——敢于犯天条的商人毕竟是少数。抓出口走私可比抓进口走私容易多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的强势日甚一日,各国除了老老实实接受高价,在心里咒骂大发战争财的不良商人外,没有别的办法可走。说来说去,朱尔典的理解最为切中题意,中国多年来在商贸上吃了各国不少的哑巴亏,借着现在的大好机会,不狠狠报复一把才怪。这是可以让人理解的,关键是,中国提高要价之后,如何吧中国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让他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资,这才是朱尔典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在这个话题上,秦时竹、沈麒昌有着和朱尔典一样的感受!前者看到的是国家工业实力和战略布局,后者看到的是商业空间和利润范围,如何在价格提升的基础扩大供应,倒着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