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大胜(2 / 2)

战胜了,受降了但上将军赵括却没有欣喜若狂,赵军将士们竟也没有放声欢呼,只是神情肃穆地望着秦军降卒,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晃荡出来。被饿得皮包骨头之秦军降卒,却也没有丝毫的怨声,只是相互搀扶着,默不作声、耷拉着脑袋蹒跚着,艰难地走来。

老马岭山下,大雨哗哗而落,地面的血污渐渐汇成了一道道溪流,方圆数十里之整个战场,竟是一片令人压抑的沉寂,处处透着一股子令人难以承受的腥臭之死亡气息。

那司过将军连同一班军吏,竟是举着铁皮喇叭,便在大军中纵马逡巡开来,高声呼喊着上将军赵括之军令:“秦军降卒,一概不杀,违令者,斩”

闻听此军令时,那劲步营百夫长屠易竟是心头一颤。这连日的大战,屠易皆冲锋在前,身上已是受伤多处,他本想杀光秦军以发泄心头之愤怒的,没想到从无投降先例之秦军锐士,此番竟是投降了。

投降了,屠易也不想放过他们,望着那一个个蔫不拉几的秦军士卒,他便想冲上前去,肆意砍杀一番。此时,上将军赵括军令已下,屠易虽是心下忿忿然,却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老马岭秦军投降之次日,被霹雳子轰炸了数日之丹水营垒秦军,再也撑持不住,亦是投降了。至此,令天下瞩目的长平大战大战,终于结束了

秦军投降了,赵军可谓是大获全胜,然则,一举扭转了这惊天之战的穿越者——上将军赵括,却是高兴不起来,他心头反而愈发沉重了。老马岭南北两段加上丹水营垒,秦军降卒合计约三十万,三十万秦军将士在战场投降,这可是亘古以来未曾有过的兵家奇迹。

然则,有这三十万降卒,战场善后诸般事宜,即刻就变得沉重繁琐起来。首先便是这三十万人要吃、要喝、要穿要驻扎;其次,便是最终如何处置之,上将军赵括心头尚未做好打算。

秦军降卒一开出巨石圆阵,上将军赵括的眉头便皱了起来。回到将军岭幕府,赵括立即让军令司马草拟了一份紧急战报,然后又紧急召来申阳、苗邦、赵庄、乐乘等一班大将秘密商议,最终议定由处事稳健的大将乐乘将此战报面呈赵王丹。

此战报一来是向赵王丹汇报战果,二来是为将士们请功。赵括思来想去,呈报此战报,大将乐乘乃最佳人选。

便在那日黄昏之时,大将乐乘便带着一名赵括之军务司马,急速兼程赶回邯郸去了。回过头来,上将军赵括又和几员心腹大将继续商议,商议如何在战场先行安置这三十万人?可说来说去,几乎两个时辰过去,却是谁也说不出一个人皆认可之办法。

也就是说,谁的办法都有显而易见的缺陷。秦军素来强悍不屈,从未又大军在战场集体投降之先例,此番迫于饥饿之威胁,悲于失帅而迫不得已投降,原为无奈之举。三十万秦军投降士卒,难保日后不会生乱,显然不能编入赵军;再者,更不能放回秦国,便宜了秦国君臣。

剩下的,便只有一条路了:三十万秦军投降士卒皆发往赵国,或编入吕不韦之垦荒大军,或充作修建石长城、修缮各处关隘城防。但兹事体大,如何处置,最终赵括还要等赵王丹之答复,赵括只是提出几条可行之建议便了。

然则,不管赵王丹之最终决定如何,眼前的秦军降卒,必须安定下来,绝对不能生乱,于是乎,上将军赵括便先行确定了三则部署。

一者,三十万秦军降卒之驻地,定在利于从高处看守、且有水流可饮之老马岭三道狭长山谷之中,由大将申阳率领十三万赵军,卡住山谷两头之出口,同时驻守两侧山岭,以防秦军降卒生乱。

二者,立即从各营分拨三成之军粮,只运进谷口,交由降卒自己起炊。有这三成军粮,秦军投降士卒不至于饿死,同时又无生乱之气力也

三者,将秦军大将、都尉、千夫长以上之将领,分离出来、单独看护。没了领头人,秦军士卒纵然生乱,也是成不了气候。闻听赵括之三则部署,众将便齐声应诺,即刻施行去了。然,此间最难处,在于粮草供给,粮草,这维系大军命脉之物,给赵括出了个难题。要知近五十万赵军之粮草辎重虽可自足,但也只有三月之盈余而已。此番,骤然增加三十万秦军降卒之军食供给,赵军之粮草,立即便是捉襟见肘。

时间已是夏秋之交,几场秋雨落下,老马岭山下已是渐渐寒凉起来。天气渐寒,然,赵军之寒衣尚且没有运来,更顾不上秦军降卒了。虽则如此,赵军既为战胜之师受降之宗主,理当支撑降卒之衣食,于是乎,虽然心有难堪,大将们还是默认了。整整十日之后,大将乐乘与赵王丹特使吴胜车骑同归,上将军赵括闻讯登时长吁一声,心下登时放松了不少,便立即召集众将,准备接赵王丹之王命诏书去了。

“大王诏书:长平大战,击溃秦军五十余万,击杀秦国武安君白起,诚然大快人心哉此战,上将军赵括通盘谋划,战术得当,居功至伟也”那赵王特使吴胜,拖着长音,耐心地宣读着冗长之王命诏书。

王命诏书,还是大为振奋人心的。上将军赵括所请之封赏,赵王丹一概照准,赵军将士竟是人人受赏进爵,便是一片热气腾腾地欢呼,若不是赵括弹压着,那“上将军万岁”之欢呼声,又要嘹亮地响起了。

然则,上将军赵括却是高兴不起来。因了直至诏书读完,也没有一个字提及三十万秦军降卒如何处置。显然,赵国君臣,竟是将这最为关键之事,将这上将军赵括特意提及之事,故意选择性地忽略了。

听完宣召后,上将军赵括大是困惑,便忍不住在露天庆功酒宴上,将特使吴胜拉到隐蔽处询问。那特使吴胜望着上将军赵括,却是心下紧张地红着脸嗫嚅道道:“上将军,吴胜带来了我王一言:上将军身负军国大任,战场之事,何能以王命掣肘哉?”

上将军赵括闻言,心下顿时一沉,当下便毫不客气地转身而去,也不再奉陪这位特使,只向邯郸归来的大将乐乘一招手,便到幕府大帐去了。大将乐乘备细叙说了他在邯郸王宫请命之经过,上将军赵括越听,越是心头大觉不妙,竟是情不自禁地锁紧了眉头。那日,赵王丹拿着赵括之请命书,凝神沉思了小半个时辰,最后却对着乐乘笑道:“军旅之事,本王素不过问。大战之前,本王有诏:上将军赵括有临机决断之权,得抗拒王命行事。今日却教本王如何说法?”

说罢,赵王丹竟是再无一言,在宫人的引路下,便径自往御花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