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三至第六次南巡治河(即本文背景)(2 / 2)

清朝经济适用男 邹邹 5427 字 2019-09-17

三月十五日,康熙帝经东平、东昌、沧州、天津回京。十六日,康熙帝召大学士、九卿等谕曰:“朕此番南巡,遍阅河工,大约已经成功矣。向来黄河水高六尺,淮水低六尺,不能敌黄,所以常患淤垫。今将六坝堵闭,洪泽湖水高,力能敌黄,则运河不致有倒灌之患。此河工所以告成也。”[34]

五、第五、六次南巡,筹划善后之规。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康熙帝认为,河工虽说告成,尚须察验形势,筹划善后之规。二月初九,康熙帝启程离京,踏上了第五次南巡的旅程。

二月十六日,康熙帝御舟过临清州,泊于土桥闸,对大学士等说:“初次到江南时,船在黄河两岸,人烟树木一一在望。康熙三十八年则仅是河岸,四十二年则去岸甚远,是河身日刷深矣。自此日深一日,岂不大治。闻下河连年大熟,亦从前所未有也。”[35]

三月初六日,康熙帝御舟经东昌、济宁,入江南境。初八日,渡黄河,泊清江浦,康熙帝亲阅扬家庄等处新开中河闸口及附近堤岸,见黄河已顺轨安澜,非常高兴,归舟欣然赋诗二首。名曰:《扬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36]

其一曰:

瞬息风帆百里余,往来数次过淮徐。

光阴犹似当年景,自觉频催黑鬓疏。

其二曰:

春雨初开弄柳丝,渔舟唱晚寸阴移。

庙堂时注黄淮事,今日安澜天下知。

康熙帝把扬家庄“春雨弄柳,渔舟唱晚”的美景融进诗行,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这两首诗被勒石成碑,立于扬家庄三坝。

十一日,康熙帝御舟泊扬州城北高桥,康熙帝谕河道总督张鹏翮曰:“河工已经告成,善后方略更为要紧。朕今亲临阅视,修建天妃闸,甚当。倘黄河水涨至五六尺,清水不涨,势弱不敌黄,黄水自然倒灌,亦必然之理。岂可因此即谓治河失策乎?若遇倒灌,即将天妃闸下板,蓄清水以敌黄,不过数日,黄水即退。粮船过时,即起板开放。”

[37]他还指出:“黄河南岸堤工关系紧要,应加紧修防。”[38]

十七日,抵苏州。十八日是康熙帝五十二岁生日,午时,康熙帝召张鹏翮及河工人员指示:“河工虽已告成,不可不预为修理防护,以图善后之策。”[39]

四月初九,康熙帝回銮途中经过清口,遍阅高家堰河堤。十一日,康熙帝来到惠济祠前,河道总张鹏翮率淮扬道张弼、大学士马齐等跪列河干,康熙帝站在石工堤上对诸臣说:“朕每至河上,必到惠济祠以观水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前,黄水泛滥,凡尔等所立之地,皆黄水也。彼时自舟中望之,水与岸平,岸之四围皆可摇见。其后水渐归漕,岸高于水。今则岸之去水,又高有丈余。清水畅流,逼黄竟抵北岸,黄流仅成一线。观此形势,朕之河工大成矣。朕心甚为快然。”[40]

此次南巡,康熙帝以“河工大成”,十分高兴地筹划了善后之规。

不料几个月后,河工又出了问题。当年七月,黄、淮又发生了多年未有的暴涨,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康熙帝闻讯十分生气,立即降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张鹏翮奏称堤岸工程俱完,又时当炎暑蚊虻正起,求停止亲阅,恳奏再四。朕以高家堰关系甚大,亲往阅视,见石堤尚有未完之处,所下之埽,已经二三年者朽烂亦多,将此情形一一指示张鹏翮及河工诸臣。朕又谕张鹏翮,大水时发,难以预料,尔务须昼夜防护。至分守堤工人员委用不当,朕亦谕及。今古沟、唐埂、清水沟、韩家庄四处堤岸冲决,河工将有复坏之事。大小河员惟知清水畅流为己功,不知高家堰之坝水泄太多,则清水力微,黄水必倒灌也。”[41]康熙帝命大臣速议具奏。七月三十日,九卿等遵旨议复,处张鹏翮革职留任。

由于这次冲决,康熙帝命两江总督阿山、漕运总督桑额和张鹏翮等共同详议漕运与民田两利的修治方案。次年正月,阿山等提出了创兴溜淮套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自泗州开河筑堤,引淮水至高家堰,入张裕口,再出清口。由于创兴溜淮套工程所需约银一百八十八万两,九卿认为河工事关重大,需饷浩繁,工程情形尤难详晰,非皇上亲阅指示,实难成功。共同叩请皇上亲临河上,指授方略。康熙帝认为他数次南巡,濒河官民不无劳扰,加之年已渐增,惮于临幸,不允亲往。但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并不放心,以为此等大型工程,若有闪失,劳民伤财,后果亦不堪设想。经大学士等再三恳请,康熙帝最后还是决定再次南巡。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帝启程离京。二月二十日,康熙帝由清口上岸,详细视察了溜淮套的地势。当天,康熙帝召集扈从文武、地方大小官员、河道总督及河工官员于行宫门前,严厉斥责张鹏翮不留心河工。对于溜淮套工程,康熙帝对诸臣说:“前阿山等查勘泗州水势,奏称溜淮套地方另开一河出张福口,可以分泄淮水,免洪泽湖并涨,保高家堰之危险。绘图进呈,请朕亲阅。昨日阅武家墩,朕尚谓果如阿山等所奏溜淮套可以开成。今日乘骑从清口至曹家庙地方详看,地势甚高,虽开凿成河,亦不能直达清口,与伊等进呈图样迥乎不同。且所立标杆多有在坟上者,不独坏民田庐,甚至毁坏民坟冢。……数年来,两河平静,民生安乐,何必多此一事?”[42]康熙帝还指出:“明代淮黄与今时迥别。明代黄水势强,淮水势弱,故有倒灌之患。朕自甲子年南巡,阅视两河形势,记忆甚明。渐次修治,今则淮强黄弱矣。善后之策,尤宜亟讲。与其开溜淮套无益之河,不若将洪泽湖出水之处,再行挑浚,令其宽深,使清水愈加畅流。至蒋家坝、天然坝一带旧有河形,宜更加挑浚,使通运料小河,俾商民船只皆可通行,即漕船亦可挽运,为利不浅矣。”[43]康熙下谕立停溜河套工程,经反复察视、研究,命挑浚洪泽湖出水口,加宽加深,使清水畅流,以达溜河套工程之效。[44]二十一日,康熙帝命自曹家庙回清口,将沿途所立标杆尽行撤去,百姓欢呼雀跃。康熙帝到清口登舟回銮。

这次南巡,康熙帝对河工善后处理完毕。四月二十二日,返回京师畅春园。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帝命移建王家营减水坝,四十九年(1710年)建惠济越闸,五十一年(1712年)谕建卞庄挑水坝,五十八年(1719年)开王家营东引河,分漕北趋,以保南岸老坝、车路险工,于是治法大备。[45]

康熙帝以民为本,实心求治,他亲临河工,指授方略,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两河安宁,漕运无阻,人民安居乐业,这对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康熙帝一生南巡凡六次,往返供仪,悉发内帑,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46]康熙帝以后,乾隆帝也进行过六次南巡,然而他坐享其成,崇尚浮华,好大喜功,为游遍江南锦山绣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与作用皆不可与其祖父同日而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