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涿鹿之战(1 / 2)

 还有一点,就是天时地理。

黄帝先生刚从河北地界向南向河南山东发展,对当地多风多雨多水泊(如梁山泊)的环境不熟悉。这里气候湿润和黄土高坡有很大不同,黄帝族人伤风啦、感冒啦、水土不服啦、不会游泳啦,戈头一泡水石头就掉了呀,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这个地区和淮河流域气候接近,蚩尤先生来这里就像回到家乡一样神清气爽,他把这次出行当成了工作之余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之余,兼职剿匪工作,打击边疆蛮族黄帝先生。

在天时地利上,蚩尤先生顺风顺水,黄帝先生逆流而上,这也是黄帝初战失利的原因。

不管初期怎么艰难吧,黄帝先生咬着牙挺了过来,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

当地气候也变得干旱少雨。当然,这也有一定的气候背景。根据气象历史地理三方专家会诊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我简单描述下吧:距今五千年到四千年前左右,自然环境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气温不断升高,冰川不断融化,由此造成洪水泛滥(大禹先生快要治水了),干旱蔓延。降雨也骤然减少。

这些气候历史恰好和我们的故事吻合了,缘分呀~

气候越来越干旱,对黄帝先生越来越有利。很多专家认为,这是黄帝先生战胜蚩尤先生的主要原因。

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不是。

这个问题的节点在于,即使气候不变干旱,黄帝先生也会适应湿润多雨的气候,也会打败蚩尤先生。这是一个时间问题,只不过这个时候天公作美,让这场胜利提前到来而已。

怎么理解这件事呢?其中也是大有奥秘的,这个秘密,直接关系到我们最初提到的一个核心问题——经济危机未解之谜。在这里,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吧。

我们学习过电子、原子核、夸克这些东西。电子有这样一个特征——永动。就是,永远在高速运动。由于受到电子先生的生拉硬扯,原子核啦夸克啦也跟着摇摇晃晃停不下来。

而整个自然界,包含生命在内,恰恰是由电子原子组成。也就是说,自然界所有的东西,依旧拥有电子的特征——永动。人们日常所看到的,所谓“静止”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一种假象。

事实是,世界上从来没有静止的东西。

可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看,或者认为这点对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无关紧要。

我就是认为它们是静止的,我喜欢静止因为这样稳妥。我的土地是静止的,我赚的钱是静止的,我的工作也是静止的,可以几十年日复一日不变的进行下去直到我退休(事业单位)。

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个体土地的低效渐渐被规模种植代替,土地回收农民变成了市民。赚的钱放在银行会很快贬值蒸发不见。工作时刻都在改变,产线上一成不变的员工面临失业危机,例如七十年代的日本制造业外迁后的失业潮,现在国内的制造业和煤矿产业。

“静止”这种东西,和事实违背,不符合自然。如同********一样,虽然不会很快带来危险,却也绝非安全境地。

环境的突变本来对蚩尤先生没什么影响,黄帝先生能学习我就不能学习吗!

蚩尤先生不能学习。

蚩尤先生喜欢静止不怎么喜欢变动。另一方面,他不愿意学习边疆蛮族黄帝先生那一套,身为霸主的自己居然低三下四的向蛮族学习,太不像话了。

刚强的蚩尤先生拒绝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