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 2)

远大前程 阿宝Simon 0 字 2022-09-03

 “下面,刘工和大家讲讲质量这码事的前世今生。”黄立工把手摊向刘睿阳,刘睿阳接过来就往下讲,这是他俩习以为常的配合,过场都免了,就当是一个人说话。

“现代工业史,也是一部质量检测史。”刘睿阳一开口,场内就变得冷静而渴问。

在手工业时代,没有质量检测。没有精细的测量手段,只能凭手感和经验。那些年代的机械,菜刀斧头,长矛盔甲,只能用指头弹。质检靠声音,清脆、回响好的,说明含碳量低,杂质不多,那就是好品质。

到工业革命,进入第一个阶段:大规模制造,质检靠经验。比如说枪械,——没办法,人类技术的进步史是由战争和武器推动的——很快就靠机器实现大规模生产,其实只是生产速度加快,但仍然是一枪一造。跟指纹一样,同一家工厂同一个批次,彼此差距很大,因为还是靠造枪的工匠手工调试和检测。就像武侠小说里争抢屠龙刀,拿到杆好用的枪,如获至宝,睡觉都抱着,怕丢了,“枪不离身”的军队传统其实是这么来。更糟的是,关键零件坏了,比如扳机装置,没有可替换的,只能将整条枪都扔掉。

这不是真正的工业化。没有稳定可靠的质量检测体系,就没有工业化。

到1820年代,进入第二阶段:生产标准化,质检部件化。一般谈到工业化,喜欢说工业革命、蒸汽机,其实可替换部件才是现代工业的,这项创新的伟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可替换部件,以前不是没有人想过,但是得先有铣床,才可能变成现实。铣床是美国人1816年发明的,几年后,美国的春田兵工厂就制造出了可相互替换的零部件,用在滑膛枪上。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上,美国武器的展出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人懂行,意识到这个小小的改变让工业不再是多和快而已,而是变成一个体系。他们马上派出代表团到美国学习、研究。从此,美国体系席卷整个欧洲,改变军火业,改变战争史,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部件可替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最早的标准化,意味着个人、部门乃至整个工厂能够独立而专注地改进提升局部零件的精度和性能,从而很自然地要求质检部件化,产生可靠而体系化的质量检测体系。

到1910年代,进入第三个阶段:生产标准化,质检前置化。福特将标准化理念发扬光大,开发出第一条汽车组装生产线,把汽车组装时间缩减了500多倍。流水线生产对零部件的通用化程度要求很高,几百万个零件,随便拿出一个,装配到整机上,质量必须稳定。这时候,单纯依靠事后质检远远不够。质量检测体系跟着进化,找到了新的武器,统计。通过抽样,随机检测少数零部件,来判断整体质量情况,然后跟踪其在时间流中的表现,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过程控制——这套方法的发明者是休哈特,现代质量管理的奠基者,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他的休哈特控制图到现在还是工厂质控的基本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