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开市之争(2 / 2)

嘉靖年间,由于承平日久,吏风大坏,导致军备废弛,边防松懈,蒙古各部便乘虚而入,时常纵兵骚扰边境,嘉靖皇帝便因噎废食,禁绝了马市,下诏曰“各边马市悉行停止,有敢言开市者斩!”从此兵连祸接,北部边境永无宁日,边地军民死伤无数,边镇屯田破坏殆尽,九边军费开支日渐加重,国家财政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穿越过来之后,尤其是经历了京师保卫战之后,朱厚熜一直苦心孤诣谋划汉蒙两族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之大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如今好不容易收到了一点成效,与蒙古各部缔结了盟约,土默特部的俺答汗也知难而退,转而向西边扩张,长期困扰明朝的北虏之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个时候,杨继盛却上呈了这么一道奏疏,将他所做的一切全盘否定,无疑是给正在兴头上的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也就顾不得杨继盛是他十分欣赏并打算要悉心栽培以备日后大用的贤才,当即愤然在奏疏上批曰:“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尽管历代皇上时常有大白话见诸手札、圣旨,朱厚熜在审阅兵部上呈的“射天狼”演习方案之时还曾专门借题发挥,要求朝臣以后无论是上奏疏、还是公文往来,都使用白话及标点符号,可上谕直白到这种程度也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一连用了三个惊叹号,天威震怒可想而知。内阁揣摩到皇上的意思是要让杨继盛去边关“调查研究”,就着三法司议罪论处,以“无知书生,空谈误国”的罪名将杨继盛褫夺官职,贬谪到大同军前效力。

生气归生气,朱厚熜也知道,别看没有人附和杨继盛上奏疏,但朝野内外对自己以封贡、开市为手段羁縻蒙古各部的驭夷治边之策持怀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为数众多,因此,他命通政使司将杨继盛的奏疏、自己的御批和朝廷对杨继盛的处分一道载诸于邸报之上,还命官办的《民报》长篇累牒地刊登了许多驳斥杨继盛论驭夷治边之策的文章,大都是近些年里受到皇上大用的一些通晓实务的官员上呈的奏疏。

杨继盛的奏疏中提出虏贼需索无度,朝廷封赏徒糜国帑民财的观点,严世蕃驳斥道:“兹虏求互市,与中国有无相易,马匹牛羊彼之有也,黍粟布帛我之有也,各以所有余,贸所不足,使虏之大小贫富,皆沾我之所惠;而我边镇人民,亦无不受其利焉……”这些年里,朝廷改变了以前轻商抑商的政策,重商恤商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严世蕃的奏疏从贸易本身分析利害得失,以互通有无的观点支持开市,突破了以往单纯以政治羁縻的局限,又有前几年开设官民马市所增加的赋税收入为佐证,自然赢得了朝野内外有识之士的一片叫好之声。

此外,御前办公厅协理高拱因曾在营团军任职,通晓军务,上呈了一道《及时大修边政,以永图治安疏》,从整饬武备、加强边防的角度论述了开市的有利之处:“今虏既效顺,受我封爵,则边境必且无事,正欲趁此间暇之时,积我钱粮,修我险隘,练我兵马,整我器械,开我屯田,理我盐法,出国家什一之富,以收胡马之利;招中国携贰之人,以散勾引之党。更有沉儿密划不可明言者,皆得次第行之。虽黠虏叛服无常,必无终不渝盟之理,然一年不犯,则有一年之成功;两年无警,则有两年之实效。但得三五年宁静,必然安顿可定,布置可周,兵食可充,根本可固,而常胜之机在我。”这道奏疏有力地驳斥了杨继盛奏疏中提出的承平日久,必然导致军备废弛、边事松懈的观点,打消了许多朝臣士子对国家安全的顾虑,也收到了很大的反响。

对于这件事的经过,罗龙文知之甚详,因朝野内外已有定论,严氏父子也早有上呈奏疏表明了自己支持开市的态度,他不可能在他们的面前另持一辞,便轻蔑地说:“回世伯的话,杨疏纯属书生之见,空谈误国,不值一哂。”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