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新式战舰(1 / 2)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大明王朝实行军户卫所制,全国总计有两百万军户,每户出壮年男丁一名从军,世代更替。也就是说,这个泱泱大**队人数始终保持在两百万左右,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常备军。可是,如此庞大的军队却只能龟缩在绵延万里的长城内,凭借着坚固永备的国防工事保卫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在历史上的战绩简直令人羞于出口。在朱厚熜的记忆里,自明成祖六次北征以后,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对外战争之中,除了被逼上绝路而奋起抗争的英宗正统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之外,大明军队只取得过万历年间邓子龙抗日援朝和明朝末年袁崇焕宁远大捷等屈指可数的几次胜利。至于历史上被大书特书称颂至今的戚继光抗倭,在军事上简直不值一提——一支庞大的正规军打败小股海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说真的,提起戚继光抗倭,朱厚熜就有气,不单单是有气,而且,作为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发烧友,对于十五六世纪的中**队如此窝囊感到无比的痛心疾首甚至羞愧难当!

对比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国力简直不成比例:中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封建制度并发展到了顶峰,整个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还拥有两百万常备军、充足的战略资源和近乎无限的战争潜力。反观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还长期处于群雄割据的分裂状态,未形成一个集权有效的统一政府——幕府将军式微力弱,那些雄霸一方的战国大名都对国家最高统治权垂涎欲滴,时不时地要率军上洛“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数以百计的弹丸小国国主也无时不在觊觎着别人的地盘,驱赶着手下的武士和领地内的百姓长年累月地互相攻杀,说是一盘散沙也毫不为过……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财物力资源都极度匮乏的岛国,竟然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严重威胁着中国从山东到广东万里海疆和东南沿海各省安全。这在冷兵器时代简直匪夷所思到了令人难以想象更难以接受的地步——合乎逻辑的应该是明朝军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越海远征日本,而实际情况却是那些在内战中战败沦为海盗的倭寇就已经使得明朝上百万军队疲于奔命并屡屡败北!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军事体制的落后和军队的**,但与明朝缺乏海权意识,又厉行海禁之法,从来没有建立起来一支强大的海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自从回到明朝,朱厚熜就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不顾朝野内外的反对,一方面废弛明太祖朱元璋“片板寸帆不得下海”的祖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此推动大明王朝从内陆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勒紧裤腰带拼命建造战船、编练海军,以期尽快改变大明王朝有海无防,连区区几个海盗都对付不了的尴尬现状。

客观公正地说,大明王朝在发展海军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用于内陆航运、缉盗缉私的数万漕军和江防军之外,近些年来,由于倭患日渐严重,东南沿海各省都陆续都建立起了规模不等的水师,为组建东海舰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这些水师由各省自行组建,一省财力毕竟有限,许多战船都是征用当地民间海船、江船改装而成,有艚船(即舶艚船,形状像鸟,俗称鸟船),开浪船(快船)、沙船、鹰船等,规格、大小不一,种类、样式繁多。其主力战船多采用福建和广东两省的海船制式,被称为福船和广船。

这两种战船底尖上阔,首昂尾高,适宜海上航行;船体巨大坚固,不但抗风耐涛,而且可以在顺风顺水接近敌船之时,以其巨大船体撞击敌船。船身蒙有牛皮棉被,可防备敌人用火箭攻击,船舷两侧有佛郎机大炮及霹子炮、神炮、火球、火砖、灰罐、烟球等各种武器,全身皆炮,可旋转四环,首尾相运用,快捷勇猛无比,称得上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