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书同文(2 / 2)

斩秦 轻杖胜马一壶醋 5237 字 2019-09-28

将这些字对照着写在白绢之上,姬丹将公孙阳请了过来,说明自己改进文字之意。

公孙阳听完,沉吟许久才道:“仓颉造字为圣,非人力可为也,太子图便利欲自改之,恐非易事。”

姬丹笑道:“卿所言甚是。此惊天地泣鬼神之事,丹个人岂能为?只是当日曾有天帝所授图形,如能据此而变,倒也不难,只是丹愚笨,当日天帝所授,记忆不全,还需卿费心补之。”

说着,令人将尉僚书写的白绢拿了出来,铺在大几案之上,请公孙阳细看。

公孙阳对太子拱手行礼,这才低头看这白绢,一看之下,公孙阳不由大吃一惊。这新字和老字变化实在是太大,要不是旁边有对照,只怕自己连一成都看不出来。

可是细细看去,明明其中又颇有些渊源在,并非无中生有!

果然天帝所授,非同凡响!

公孙阳又惊又喜,双手颤抖,抚着案上白绢,半晌才道:“天帝以此授我大燕,实乃我大燕之福也!”

“既有此样,不知老臣还能做些什么?”

姬丹道:“当日梦中所见,丹只记得千余,如要推此字于天下,当尽所有方可。卿乃宗室老臣,对六国文字和太史文字尽皆熟悉,书法又美,我欲请卿仿这天帝所示,将这新字一一写出,以为天下之范,不知可否?”

公孙阳听着,当即大礼拜了下去,洪声道:“老臣能预神圣之事,如此际遇,臣岂肯辞也!”

“臣定当竭心尽力,以报太子之信重!”

姬丹大喜,赶紧扶起公孙阳,又将这新字和老字的关系,将自己知道和了解的说了一遍,又道天帝曾言,旧字能和则和,不可多造新字,免得流传不易。

另外这新字乃是尉僚按自己所记描出,恐有不妥之处,还请公孙阳体念天帝之意,使之美观易书。

公孙阳满口答应,当即喜不自禁的抱着尉僚写的白绢归府。姬丹又令门下僮仆,给公孙阳送去绢百匹以为用。

公孙阳回去之后,令人传信给韩荣,道是太子有要事相托,过几日再到学塾公干。

公孙阳关门谢客,整整十五日不出大门一步。终于将自己所知的所有文字,全部写了出来。整合之后,总计新字八千余,看看并无疏漏之处,这才出府,将字样送交太子。

姬丹看时,这公孙阳所书,每个皆有寸大,最常用的也都排在最前面,从头至尾,用的白绢足足有二十余匹,字迹甚是美观,可见老爷子着实用了心。

老爷子能办成如此大事,心里就很得意,加上姬丹很是嘉许几句,乐得老爷子胡子更是翘了起来,

姬丹传令公孙河,从工坊之中,调善刻工匠二十人,选用上等青石,按照公孙阳所书,将新旧对照之字,一一排列整齐,刻在石板之上。

刻完之后,姬丹又叫人用白绢附在石板上,采用墨拓之法,全套的拓印了十份,将三千常用之字,拓印了三十份。裁剪装订成大册,上奏父王喜,请求颁行燕国之境。

卷册送上,朝中范增、鞠武、郦生看了,对太子得天之宠都甚是叹服,齐齐贺喜大王。请求燕王顺天之意,颁行此字。

仓颉造字,天下视为圣人,如今儿子能借天帝之力,对其改进,燕王当然更感自豪,当即下旨,着两位国相,将此样颁行国内,字样如不足,着太子再行拓印就是。半年之内,各地官学郡县,都要习学,半年之后,但凡公文奏表,须用此字方可。各处官学,半年之后,当须教授此字,以为燕国正体。

同时,派出使者,将此字样赠送给各诸侯三份,以备诸侯往来通文。

至于原版字样石刻,则令太子归入武阳城宫中内府秘藏。

字样经燕国使者送到诸侯,顿时在诸侯当中引起一番轰动,各国大王重臣,对天帝所授之说,不屑一顾有之,深为忌惮着有之,但细细看着字样,对太子丹却都有些刮目相看。

这些字样,既然是燕国传来,各国诸侯当然不肯在自己国内推行,都是把这字样归入内府,令史官收藏也就罢了。

但这消息,还是经过重臣之口,传散开来,诸侯之士得知此事,对燕太子丹大都深为敬服,更有不少游学之士,专程北上,到燕国下都武阳城来一睹字样真容!

终于到了周末,明天应该不会这么赶忙了,求收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