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册立太子(1 / 2)

永乐大帝 Xiaose_wh 5974 字 2019-10-08

 随同徐氏一同抵京的,还有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以及嫡长孙朱瞻基。(中文->

燕王不喜欢自己的嫡长子。朱高炽长得胖倒也罢了,更重要的是他还有残疾,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而且眼睛也有点问题。既然亲爹的态度也不过如此,穿越附身的朱棣自然也就更谈不上对朱高炽有什么好感了——虽然原来的历史时空中朱高炽确实是一个仁厚的好皇帝,但他的外表确实对不起观众,这能怪谁?

与之相对的,无论是燕王还是附身之后的朱棣,却都很喜欢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一个四岁大小的,粉妆玉琢的,天生聪慧的孩童,却总是象小大人似的说着话,这副模样确实逗人喜欢。

无论行为举止还是思维方式,朱棣已经越来越象个皇帝了。但对于幼小的、可爱的生物,任何人都会打心底里喜欢,朱棣也不能例外。徐氏入宫的当天,朱高炽带着世子妃和世孙朱瞻基去给朱棣请安。朱瞻基已经过了认生的年纪,因此对于来到陌生的地方并不怯场。一开始,他象个皮猴子似的晃着脑袋东张西望,用诧异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新家,不时缠着世子妃张氏追问这个追问那个。待见到朱棣,朱瞻基便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朱棣磕头高呼万岁。朱瞻基那奶声奶气的嗓音,一下子便逗得朱棣眉开眼笑起来。历史上,永乐皇帝之所以下定决心册立自己并不喜欢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其中朱瞻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天后,朱棣率众人大祀天地于南郊,大家都以为这次大祀天地是为了立徐氏为皇后,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棣在册立徐氏为皇后之后,又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封二子朱高煦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封朱文圭为一字并肩王。

册封完毕后,朱棣了一会儿感叹。

封建社会由于皇权的诱惑实在太大,作为皇帝的接班人,太子这个位置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却极为尴尬。在登上皇位之前,太子的废立甚至生死往往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想想,进一步就可以海阔天空,但停滞不前的话,却相当于立于危崖之上,两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特别是当皇帝拥有多疑的、独断专行的性格时,这种危机感就会愈强烈。反过来说,皇帝看太子也未必顺眼:太子很能干,那就必然和朝臣关系融洽,但这样一来,皇帝就会怀疑太子和大臣们交往过多进而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历史上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例子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若太子无能,这事也办不好,那事也办不了,皇帝也同样有废掉太子的。总而言之,太子表现得好也不行,表现得不好也不行,左右为难就是了。

朱棣比较欣赏康熙明的“金册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立储后并不公开,而是将写着储君名字的金册放在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大行之时,再宣读遗旨。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获得父皇的青睐,平时就会老老实实地努力办差,而且,父子相疑、兄弟相忌、臣子相讦的局面也可以消弥于无形。只可惜,这种册立方式却不方便在明朝使用,因为太祖皇帝规定了,除太子外,皇子成年后就必须封王出京。违反这一规定,恐怕会引政治上的大地震。朱棣虽说准备充当一位改革,但改革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若是改革皇储册立方式而惹得天下震动,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在朱棣感叹的同时,他的两个儿子却正在为有怨气而不能而痛苦。对于朱高炽成为皇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这其中,朱高煦的怨气显然更大一些。

朱高煦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朱高炽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简直就是废人一个。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只是因为生得早,却能够坐上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须弥宝座,这怎么能够让朱高煦服气?!

更何况,父亲总是会喜欢更象自己的儿子。朱高煦肖似燕王,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因此永乐皇帝其实更喜欢朱高煦——如果朱高炽并没有朱瞻基那样的好儿子,弄不好永乐皇帝会一狠心真的立更象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如果朱高炽死得早,或许永乐皇帝会担心建文皇帝的前车之鉴,于是立朱高煦为太子……

可惜,“如果”只是“如果”,事实却是朱高炽本人虽不讨永乐皇帝的欢心,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是永乐皇帝的心头肉,而朱高炽的身体虽然不算健康,却一直撑到了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朱高煦之所以怨气会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因为燕王平时对待他的态度确实比对待世子更好,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对朱高煦说过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先介绍一下燕王说这句话的背景。

靖难之役末期,北军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建文皇帝不得已派代表前去与燕王谈判,希望能够与他划江而治。若是处于下风,燕王或许会暂时接受划江而治,但既然处于上风,只能占便宜不肯吃亏的燕王自然不可能同意。

谈判不成,于是接着打。

谁料到北军虽然占了上风,可是南军名将盛庸也不是图有虚名之辈,他率领着南军士兵作了殊死的反击,并打败了北军,暂时挡住了燕王。

盛庸的抵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燕王的军队长期征战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士兵们十分疲劳,都不愿意再打,希望回去休整。这一次燕王也动摇了,因为他也看出部队确实已经到了极限,如果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崩溃。

正在燕王左右为难之际,朱高煦却正好带领援军前来助战。这时,燕王十分高兴地拍着自己二儿子的背,深情地说道:“勉之,世子多疾!”

汉语实在是很深奥。

“勉之”是鼓励朱高煦好好干、加油,没什么出奇的地方;“世子多疾”也只是陈述事实而已,问题在于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看,其含义不免就令某些人浮想联翩了。

在朱高煦听来,这句话无疑是将来会传位于他的暗示。受到这样的刺激,朱高煦立即拿出吃奶的力气拼命攻打盛庸。或许援军是生力军的缘故吧,接下来北军终于大胜南军,之后一举渡过长江,直抵京城。不久后,燕王登基称帝。

令朱高煦失望的是,“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还余音未了,谁知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最少的朱高炽刚抵达南京不久,就马上被立为了太子,这叫朱高煦怎么能够甘心?!

朱高煦虽然愤怒不已,但一时之间却想不如该怎么办。因为,朱棣在册立朱高炽为太子之前半点风声都没有,也就是说,朱高煦被弄了个措手不及。

朱高煦生着闷气没有说话,但朱棣却不肯就这样放过他。

朱棣面无表情地向朱高煦和朱高燧问道:“你们俩为什么不向太子贺喜?”

朱高燧愣了愣,瞟了朱棣一眼,然后不情不愿地向朱高炽走过去向他道喜。

朱高煦却因为本来就咽不下那口气,又仗着父亲历来宠爱自己,便梗着脖子说道:“前不久父皇还说过‘勉之,世子多疾’……”

看着朱高煦一副斗鸡的模样,朱棣无声地透了口气。这显然就是所谓的恃宠骄纵了。

燕王喜欢朱高煦,但朱棣对他的观感却只是一般。

要说呢,朱高煦的外表确实占便宜,毕竟良好的外表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好感。而且,朱高煦也并非彻底的无能之辈——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太子之位争夺的失败,却也不能怨朱高煦能力不行。在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努力下,太子党的势力遭受过数次重大打击,太子的地位好几次受到威胁。只可惜,在这件事上起决定作用的毕竟是皇帝本人。一旦朱棣决定保朱高炽,朱高煦无论怎么折腾,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