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航运(2 / 2)

“凭兰芳这点实力,谁也不见得待见。搞不好还会招来煞神。怎样在中国能够让那些衙门口另眼相看又不会惹上麻烦呢?”总长有点忧心忡忡。

“能够具备这样条件的,那就是……洋枪队。”刘玉振说出洋枪队这三个字,几个人跟着点头。

“是,现在可是在清国正红着呢,帮着满清剿灭长毛,又不会今后尾大不掉,成为另一个三藩,至于洋人那里,又因为不是自己出钱,所以又不会太多干扰。满汉八旗各地绿营更是不放在他们眼里,自己又有船有钱有人有枪……,最重要的是——外国人的身份,虽说洋枪队归李鸿章节制,但是那也是借洋人的手剿灭长毛。洋人的正规军指望不上,谁都知道,那些个洋人正好坐山观虎斗,要想清国人内斗个两败俱伤。”罗亮官说得眼睛闪亮。

“这帮洋鬼子,就是想先从这往死里掐的两边手里很赚几笔军火费,然后再拿捏住剩下的一方,稳稳的占住中国这超大的资源库。”贺公子只是看着大佬们一句跟一句的话赶话。

所以,这边的“清妖”和那边的“长毛”,谁死谁活,都和洋人无关,只要你们别影响了我发财。但是,只要影响到我的利益,那就对不起了。至于太想借着洋人的手段扫除内患的大清,正好借着非正规军的华尔之类的武装了。英法等国当然就坡下驴,一面继续中立,两头买军火赚钱;一面随时可以动用舰队,控制洋枪队,也算是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了。

满清和英法等国都要借助洋枪队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目前战事紧张的节骨眼上,谁都不会拆他的台。

“洋枪队的事,可以请那位詹姆士.易斯特舰长帮忙……”

“那位洋枪队首领的老丈人,是不是姓杨?……我来找他,一封信的事。”

……

“买船的事要跑一趟西面,马来那边应该有可能……吉隆坡的关系可以找一下……”

……

“我们自己的人也要先动起来,叶兄,令尊大人曾经是造炮的好手?”贺公子问叶根生。

“那里,贺公子过誉了。以现在我们自己的技术,很难造出可以与西洋人匹敌的火炮。”

“哦。叶兄看这样可否?我们先讲有造枪造炮造船技术的人聚集起来,把掌握的技术整理出来,仔细研究一下与洋人的差距,就是学,我们也要先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足。洋人也不是比我们多个脑袋。”

“好,这倒是在理,我来办,先把炮作枪作再拉起来,咱们这里能修造旧洋枪老土炮的人不少。”

“还有船,造船各行的师傅也不少,因为现在没有造船的活计,所以都干别的了。”

“可以先召集商量着,不过船的事挑费大,不是三头二百的事,所以不能急于动手。各种工匠师傅都要找,我们需要的人手太多了……图纸的事我来办……”

……

在目前铁制船舶还不可能建造的时候,木制船舶加挂装甲是必然的选择。自建还是外购?已经讨论了好几次,西方强国都在积极发展铁壳船,木壳战船也多加装有铁肋铁甲。

为了解决近期商船队的需要,还是要添加木制船舶。在今后的自建船方面,一开始就要建铁船。

铁船?谈何容易!兰芳建木船都建不了大的,上回郑老大缴获的荷兰明轮,不还是撂在那里?但是奇怪的是,整个船舶局几乎没有人不赞成,这可能就是兰芳的特点吧,敢为人所不能为之事。

选择船厂合作对象,倒是争了很久,英国无疑是造船大国,所有的资料都显示,就整体实力而言,无论是技术或是制造工艺,不说第一,就无人是第二。另外法、德都很不错,尤其是德国严谨的制造技术,英国在某些方面也相对逊色几分。但是贺诚把大家的目光移向了美丽国。

1631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成了第一艘远洋船舶,并有了一定规模的造船工业。1690年英国政府选定北美的朴次茅斯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船建造基地。不久,第一艘有54门炮的637吨的英国炮舰在这里建成。

如果渗透中国和南洋航运,选择蒸汽机船自然是最理想的,订购的地点,初步选择印度、新加坡等海峡殖民地、香港或上海作为刚开始的目标,但在英国垄断下,价格不会便宜;之后可以在美丽国订购。但是,当时蒸汽动力的轮船,煤耗相当大,远途运输不很经济。所以还是轮船、帆船两种选择一起进行。

如果选择帆船,决定选择飞剪船,作为中远途运输。飞剪船,就是快船,本身就起源于美丽国,拥有多面的帆和正方形的主帆,航速很快,主要由英国和美丽国的船厂制造。

1830年代,美丽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Bay)的船舶制造者把纵帆船的简易帆装与最早采用的流线型V型横剖面船体两者结合起来,设计建造了更为新型的"巴尔的摩纵帆船"(Baltioer)。

1851年建造的美丽国式纵帆船,长长的凸出的首、尾柱,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长度,龙骨有向尾部下倾的趋势以获得较大的尾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纵稳性和航速,而且使其水下船体的横向水动力中心大大后移,从而能更好地与风帆压力中心相平衡,利于抢风航行和减小横漂。其横剖面在船中均为V型,这与以往商船采用U形横剖面大不相同,该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细长,长宽比约5:1,该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没有上层建筑,其行船时外观又低又长,艏艉线型优美,这些都有利于减小阻力,便于操帆抢风,提高船速。

后来这类船设计得更为细长,并在其顶桅上悬挂斜桁三角帆,进一步改善了驶帆性能,于是这类船特称上缘斜桁帆装纵帆船(Gaff-riggedSchooner)。最后还出现了更新型的支索帆纵帆船(StagsailSchooner)。由于此类纵帆后来常在其它型式的帆船上部分使用而产生了众多纵帆船混合分支。而有纵帆(后二桅)和横帆(前桅的)三桅帆船(SchoonerBarque)、纵帆(后桅)和横帆(前桅)的双桅帆船(SchoonerBrig)以及纵帆装游艇(SchoonerYacht)等。

这类帆船可适于在高海情况下航行,足以对付海上瞬息万变的气象变化。船体甲板上无高耸桥楼,这不仅改善了船舶稳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帆的作用。船上操帆人员少,成为一种经济的远洋运输船型,可用作跨海班轮、深海海船及大型货船,一时使这类快速帆船遍及全球。19世纪以来,这类帆船在美丽国逐渐由双桅一直发展到7桅,其排水量亦不断增加。双桅船之前桅一般高于后桅,多桅船的桅高均一样。

飞剪船船型瘦长,前端尖锐突出,航速快而吨位不大。19世纪40年代,美丽国人用这种帆船到中国从事茶叶和*片贸易,当时美丽国纵帆船在与中国和日本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美丽国西部发现金矿而引起的淘金热,使飞剪式帆船获得迅速发展。

1853年建造的“大共和国”号,长93米,宽16.2米,深9.1米,排水量3400吨,主桅高61米,全船帆面积3760平方米,航速每小时12~14海里,横越大西洋只需13天,标志着帆船的发展达到顶峰。19世纪70年代以后,作为当时海上运输主要工具的帆船,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直到后来,1902年建造的一艘大型钢质7桅上缘斜桁帆装纵帆船"泰晤士·W·拉森"号,长117米,宽12.25米,排水量大5218吨,成为当时最大的海洋帆船之一,但全船仅有船员16人,其操帆效率的提高实属惊人。

飞剪船一类的快船只适合运输,不适合战斗。这时候比较常见的还是欧洲的风帆战列舰,但是外壳包有铁甲的蒸汽装甲舰已经出现,这些战舰可以携带大量火炮,成为稳定的攻击平台。在美丽国独立战争时期,一些飞剪船被作为武装商船使用。

美丽国建造飞剪船只是在1845年至1859年间。而英国则延至1870年。美丽国飞剪船一般载有25至50名水手,载重量一般在90~450吨之间,但其大型的飞剪船,载重可高达1700吨,飞剪船的寿命可达23年至48年。从1857年起,飞剪船开始衰落,至19世纪70年代以后,被新兴的蒸汽机船迅速取代。

19世纪上半期,美丽国的造船开始从帆船向蒸汽船过渡,从木壳船向铁壳船过渡,从明轮船向螺旋桨船过渡。1807年建造的“克勒蒙特”号内河船是第一艘具有商业价值的蒸汽机船;1814年建造的“德马洛格斯”号是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战舰之一;1834~1838年建造了第一批蒸汽机铁壳船;1842年建造的“密执安”号是美丽国第一艘铁壳军舰;1843年建造的“水巫”号战舰是美丽国第一艘采用螺旋桨的船。

从技术上来说,1880年以前,造船在美丽国主要还是依靠工匠的经验,而科学的造船技术是在19世纪后期和钢壳船同时出现的。兰芳在美丽国的内线关系很多,完全可以利用。现在美丽国正处于内战期间,南北方海上力量正在互相封锁劫掠,除走私之外的正常海运业处于停顿之中,大量飞剪船停泊在港内。由于战事短期内不能结束,各界对战况还在观望中,所以正可利用。

虽然飞剪船在战后不会再承担美丽国主要的海上运输任务,由于其船只的正常使用寿命可达3、40年,所以正适合填补兰芳发展造船业之前的海运空白。如果没有太多的影响历史,在兰芳拥有建造足够的蒸汽动力海船的能力之前,被提前报废的美丽国飞剪船正可以低价购入,为我所用。而且,在70年英国飞剪船逐渐被蒸汽船代替之前,美丽国飞剪船在南海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最后决定根据实际所需先期购买旧船,以解燃眉之急,加紧与英、德、美商接触,采购机械制造设备、造船设备、锅炉制造设备……

几天后的坤甸,依旧像往常一样的码头上,几艘船正在先后离港,溜溜达达的荷兰人走过龙兴客栈老板的身边,他正在一艘船的甲板上的几个人挥手告别。

这时,一条小渔船也正在进港,总长的信使就坐在舱里,他带回了竹网龙堂总舵给兰芳总长的密信,信上说:兰芳中兴之举,是为南洋华帮之幸,竹网龙堂义不容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