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恭亲王的伤心往事(1 / 2)

 常在恭王府走动的军机的五大臣们,还有恭亲王自己,感觉有些不妙了。89文学网有越来越多的太后谕旨,漏过了军机处正在执行。比如被军机大臣沈桂芬所深恶,从英国调回来后被罢免归乡的郭嵩焘,突然官复原职,加升一品,成了东书房侍讲;又比如小皇帝突然要负责造一条兵船;还有贬崇厚;调曾国藩到京,升丁宝桢;无不使他们本来在恭王府已经一起悄悄打好的一个个如意算盘落空。

崇厚原是恭亲王一伙,所以虽然在天津做官做到怨声载道,以致激起民变,也没有人能奈他何。曾国藩呢,当然是本朝重臣,道德标杆,但谁会喜欢老是有根道德标杆就树在近处,叫自己不能为所欲为呢?所以恭亲王和宝鋆他们情愿让他在外做封疆大臣,免得他入朝后众望所归,自己行事反而不免束手束脚。

但不痛快归不痛快,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到底也要好好应对。几个军机大臣心里无不嘀咕:“太后到底想要干什么?”

在廷对上,亲政和大婚的事情,越来越少被提起。太后关心的是各地大小官员的任用,常常在几个军机为某个人的任用而争得焦头烂额时,太后突然提出:“既然这个人不行,那么某某又如何?你们去查查看。”

查出来的结果,当然是合适得很。就好象太后的兜里突然装了本详尽无比的百官册,所有官员的情形她无不掌握。

大家聚到恭王府的“鉴园”时,不免要牢骚,但一时也拿不出什么对策。恭王自己,因为领衔给慈安太后治丧,常常要进宫去参见太后讨旨或回话,忙得团团转。有时几个军机刚来齐,有时正说到一半,忽然前门就有人来紧急求见,或者太后召见,不得不匆匆散了。

碰到过这种情况几次,大家也就渐渐地不去了,心中还有个疑问:究竟有没有这么巧,每次都有人求见;还是恭王有激流勇退之意,不当军机处的意见领袖了?

不错,虽然这十几年来慈禧太后也常有些不寻常的举动,比如恭王的进退,军机的更换;不过几位军机合力顺承她一个女流,掌管天下大权,当然也很惬意。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么惬意的事情,难道就能一直持续么?

其实恭亲王内心很彷徨。恭王福晋因病去世,不过是去年的事情。而今就轮到了他这位皇后嫂子,先帝的遗孀。比起从前在世的刻薄皇帝哥哥,这位嫂子待他,只有更亲近些。

当咸丰帝去世时,他作为至亲的弟弟也不蒙召见,更没有被列为辅政大臣,感到的只有紧张、委屈和怨懑。如今隔了十几年,对这位太后嫂子的去世,则只是悲痛和怅惘。

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觉得难以预料。今年他三十八岁了,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但恭亲王仍旧有很多疑惑。

比如说。太后忽然让年轻地皇帝负责造兵船。这是很快要归政给皇帝地征兆。还是正好相反?

这几天地召见之中。太后明确对皇帝目前地能力不满意。认为皇帝“仍需历练”。并详细问起恭亲王子女地情况。比如载徵。

恭亲王回答得小心翼翼。因为记得很清楚。十多年前。他就回答了这么一通看似平常地家常问话。就被迫把心爱地女儿送进了宫中。交给太后抚养。如今呢。这苦命地孩子。嫁了个身体孱弱地额驸。到现在已经病入膏肓。只是等死。女儿年纪轻轻。就做定了寡妇。这真是太悲惨了。好在太后问完几个孩子地情况后。只是和颜悦色地让他回去歇息。为朝廷保重身体。

恭亲王不是个小孩子。对慈安太后地死当然不免存有疑问。不过即使贵为亲王。又怎能不明哲保身呢?所以。不当见到地。即使见到了。也要假装没见到;不当听到地。即使听到了。也要假装没听到。至于那些捕风捉影地传言。更不能去理会了。

和这位太后地较量。恭亲王早已落败。当年他除肃顺有功之后。朝堂也由他统领。只不过因为年轻气盛。争执中一时失礼。就被太后贬出了军机。

虽然过了几个月。他仍旧回到军机。但这种如同在热火上当头浇盆热水般让人心灰意冷地经历。他并没有忘记。何况太后一向用他而仍旧猜忌他。拼命扶持她自己那位平庸地妹夫醇亲王。

虽然同是亲王,朝廷中谁不明白恭亲王和醇亲王的才能相差悬殊?这一切,只不过是因为太后对他的猜忌。而这种猜忌,正是恭亲王所深恶痛绝而又挥之不去的。

从他那位从小一块长大,事事不如他的兄长奕泞,偏偏被父皇选中了做皇帝,就不断有人猜忌他觎覦皇位。

如果不是奕泞的师傅杜受田捣的鬼,这个皇位他又何须觎覦?

父皇对两位皇子都疼爱有加,难以抉择,到必须立储的时节,对两位皇子进行了两次侧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