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徐桐出马(1 / 2)

 京城里也有人急得要烧香朝拜,那就是仍卧在病榻的倭仁。89文学网已经两个月了,他的骨伤还没有养好。他宁愿从马背上摔下来也不愿意和同文馆有所牵扯,就是不愿意和洋人有任何交集;而如今他的皇帝弟子,竟然要和洋人去比试兵船。

之前的纷纷奏折中,自然也有他跷着伤腿挥毫而就的陈辞。然而这一切都不奏效,换来的只是又一道冠冕堂皇的谕旨。

只有无论如何也让皇帝赢得这场比试。

究竟皇帝造了一条怎么样的船?倭仁只恨自己不能奔赴马尾考察一番,然后如“田忌赛马”那样,替皇帝拟出“拿自己的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用自己的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用自己的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这样的妙策。

那么就只有道听途说了。只可惜在福建的左宗棠,自从提倡洋务后去造洋船,自己就和他疏远了。现在才知道为什么连孟尝君也要结交鸡鸣狗盗,只是为时已晚。

只有把同在南书房当值的弟子徐桐找来商议这心腹大事。徐桐当初能入南书房当值,就是倭仁自己的推荐。

倭仁问徐桐有没有听说皇帝兵船的情况,徐桐说,这两天只见皇帝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应该造得很好,能够给洋船迎头痛击。

年轻人的眉飞色舞也能信得着的?何况皇帝自己也没有瞧过这兵船?倭仁即时将徐桐痛斥了一顿。

没有想到碰了恩师老大一个钉子,有心将功补过,一时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徐桐不做声了。

倭仁忽然问:“你家附近那些洋鬼子们,有什么动静?”

有什么动静?徐桐呆呆地望着恩师,自己哪里知道有什么动静?他一向秉承恩师教诲,对洋人从不假以辞色。有时刚刚回家,离大门还没来得及走远,偏偏洋人正巧从他家门前经过,他就只好袍袖当风,左扇右扇着走进后房去;隆冬季节,有时不免把脸也扇绿了。洋人身上的那股“骚味”,他可真闻不惯。洋人的怪异,又何止于此?徐桐夜来读书,还曾读到洋人有两个半岛国家,叫“西班牙”和“葡萄牙”,简直荒唐到顶。“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齿自己也就成立了国家,历史上从未有听说,典籍也从没有记载,说起荒诞不经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厉害了。”他当时就对侍侯读书的书童感叹道。

但是刚刚地问题答错了。这次不免要留意。所以他支支吾吾。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你能不能去打听一下。洋人用地是哪国地兵船来比试?”倭仁说道。

徐桐目瞪口呆了。莫非自己地耳朵有毛病?去打探洋人用哪国地兵船比试?这是恩师在说话吗?还是屋里来了其他什么人?定睛瞧瞧。还是只有恩师仍旧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等着自己回话。

“师傅。我和洋人素无交往...”徐桐表白道。

“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管交…往不交往?你知不知道。皇帝地船无论…如何也不能输?皇帝造地船。能输…给洋鬼子吗?”倭仁拍着床。说一阵。咳一阵道。“你自己不用去找洋人。叫你家…佣人去也行。”

原来还有这种妙法。只要恩师肯出主意。自己就没有不照办地道理。徐桐急忙起身道。“那。弟子告辞。就去照办。”

倭仁喘了几口气,喝了口水,让丫鬟捶了捶背,又扶正了背后的靠垫。气喘吁吁忙完这些,他又茫然了:等徐桐打听了哪国的船参加比试,就该如何?和洋人套交情,那是他从来没有办过,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办的事情。

善于和洋人打交道的人,眼前就有一个,在太后的东书房里当值,同时也在替皇帝传办造船事宜的郭嵩焘,只是自己和他交情不够,不便去求。

转念一想,倭仁眼前忽然一亮,决定到时就请郭嵩焘去办洋人的交涉,说到底,这娄子就是他捅出来的,讲什么外国皇帝,何况,他还帮着皇帝传办这事。皇帝造的船不好,帮办的人自然撇不了干系,就这样和他讲明厉害,不怕他不买帐。

据说徐桐府上厨房里买菜的伙计,和俄国使馆的伙计是老乡,在青菜街也常有遇到对方。。从老爷到管家到厨房大师傅到伙计的这层层委托,终于得到了落实。同样关心国事的俄国使馆伙计说,八国大使碰到一处抓了阄,意大利大使抓到了和大清朝比试兵船的差使。

那就是了,马上就请郭嵩焘,让他传话给意大利大使,比试时决不许赢大清朝皇帝的船,否则…否则就怎样?

否则就赶他们回老家么?但倭仁虽然试图将一切和洋人有关的事物屏弃于耳眼之外,却也知道洋人之所以能长驻在东交民巷,就是因为大行皇帝去世那年,皇帝逃难热河之际,留守京城的恭亲王,那时候还不算“鬼子六”的恭亲王,被迫和洋人签定了条约。

赶不了他们回去,那就怎样?意大利使馆的伙计就不能到青菜街买菜?唉,这个让郭嵩焘去想吧,反正他是办洋事的。

郭嵩焘听到倭仁府上的人来请,非常意外。自己和倭仁一向“桥归桥,路归路”,不太来往,怎么会来请他呢?想来想去只有一条,那就是为皇帝比试兵船的事情。但是具体所为何事,就猜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倭仁是“帝师”,必须高看一眼。郭嵩焘急忙换了衣服,坐轿到倭府拜见。虽然是“倭府”,门庭高大,梁栋轩昂,很是气派,到底是蒙古的世家。

“倭师傅,一向不曾来拜见,请问贵体可已痊愈?”郭嵩焘一进中堂,急忙施礼道。对这位保守派的头领,皇帝的大师傅,郭嵩焘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