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慧眼英雄(1 / 2)

 觐见之后,左宗棠留在京城会客,第二天就去拜会武英殿大学士、同文馆馆长曾国藩。89文学网

本来两个人之前因为对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的下落各执一词,闹得很僵,现在既然太后吩咐要为同文馆生员的事情和曾国藩商量,也就顺势骑驴下坡吧。不管怎么说,将来要办水师,难免还要打交道。

谁能料到年轻时屡试不第,到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灰心失意时只想在湖南的小角落里做个大农夫的左宗棠,今天也能作为闽浙总督,和进士出身后平步青云的曾国藩平起平坐、一同叙旧?

话说回来,当初年轻时,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的大人物也不可谓不多。十八岁时,左宗棠拜访在家养老的卸任云贵总督贺长龄时,贺长龄对他就青睐有加。其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先生,对左宗棠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之间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左宗棠在封疆大吏陶澍的幕府之时,对方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和他结亲,为自己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

连名满天下的林则徐流放归来之后,也曾和左宗棠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对西北军政大计,两人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无人,特地将自己流放新疆时记录的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此后,林则徐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临终前更命次子代写遗书,向朝廷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就是这些大人物们连篇累牍的奏折,才堆出了左宗棠的盛名。

只是在大清朝,不管什么人才,照例要参加会试,考取功名之后,才能搏得个正途出身。就好象不管什么猪腿,一定要经过金华地方那几道密传的腌制程序,才能成为名满天下的金华火腿。

比他大一岁的曾国藩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而左宗棠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大受打击,他一向自负,气得干脆不考了,更不愿进入官员幕府做什么低人一等的师爷,从此准备回乡务农。

谁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他几次拒绝了湖南巡抚的入幕邀请,一心想“躬耕于陇亩”,好好做个农夫的时候,太平天国攻到湖南,竟然也派出五十人的小分队绕到乡间来抓他。

如果被太平军抓到,不是被杀,就是被逼为太平军效力,或许还能当个“东南西北”之外什么方向的王,那对朝廷来说,他就沦为“反贼”了。虽然“不才明主弃”,自己也算读书之人,能做这种事情么?更不要说几位亲家都是朝廷的大官,到时免不了受自己连累。但果真被抓到了,也绝没有第三条路好走。

左宗棠惊出了一身冷汗。所以在脱身之后。急忙跑到已经被太平军团团围困地长沙城外。靠一根投下来地绳子攀进了城。开始替湖南巡抚张亮基筹办守城事务。之后又投了曾国藩地幕府。然后受命回乡招募兵勇。独挡一面。一路追着太平军厮杀到浙江。才有了今天。

左宗棠到访曾府。李鸿章被邀作了陪客。

李鸿章因为上次天津事件时。勤王地动作稍为迟缓。这几个月一直在京畿一带听候调遣。直到此次天津兵船比试。接到沿路护卫太后和皇帝地任务。和左宗棠所率地福建水勇碰了头。

其实从在浙江剿太平天国时。因为李鸿章所率地淮军。不便进入江苏。去和恩师曾国藩地弟弟曾国荃争抢攻克江宁地大功。所以就进入浙江。浙江是左宗棠经营多年地地盘。这时见李鸿章不敢去和老师抢功。就来抢自己地。大为愤怒。向朝廷弹劾他“抢功”。两人当时就闹得不和。

李鸿章真是佩服恩师地涵养。明知对方桀骜张狂。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也不把曾经提携过自己地同乡曾国藩放在眼里。恩师却还有耐心和他交往。听他酒过三巡后面红过耳地自吹自擂。这一点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不过官场人情。见面还是要打个招呼。陪个笑脸。何况是恩师要求他作陪。李鸿章听说昨天地廷对。太后对左宗棠大加赞赏。心内有些不服气。不明白这个莽夫。凭什么能如此地得到太后和皇上地赏识。

他自己第二天也就要去入宫觐见了。虽然同是觐见,头一天和第二天当然有所不同。李鸿章和恩师曾国藩走得密切,消息灵通,已经听说太后在天津受到惊吓。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太后才会对福建水师提督特别假以辞色吧。

他之前从洋人们到处巡游的军舰,已经看出大清朝的水师展,前途未可限量。只是左宗棠入浙闽在先,顺理成章地得了闽浙总督兼水师提督的好缺,叫李鸿章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