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节 鸡同鸭讲(1 / 2)

 江南制造局给朝廷来电报奏折说,因为雇员们都急着进京赶考,将不得不停产一个月以上。89文学网因为“洋学状元”是武英殿大学士兼同文馆馆长曾国藩的提议设立,所以太后将两封电报转给曾国藩,请他代为拟出答复。

设立“洋学状元”的目的,是要让大清朝从此能造出更多更好的洋货,不料如今直接得到的结果就是,江南制造局本年将减产一成。雇员们求功名的心情当然无可厚非,那么如何因势利导,又不至于停产,就是曾国藩此时要面对的问题。

儿子纪泽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洋学状元”的考官,将来应该如何斟选。

本朝中懂洋学的人不多,就算有那么几个,要做考官也是个问题。比如郭嵩焘,比如徐寿,算是洋务人才中的翘楚,但也或者只通外交或者只通制造。洋学就只是外交么?就只是洋枪制造么?当然不止。

何况,即使要把这仅有的几个人调集起来做“洋学状元”的主考,也将颇费周折,江南制造局离不开徐寿,而东书房里也不能缺了郭嵩焘。

说来说去,设立“洋学状元”是为了鼓励大家多学习洋人的知识,现在刚一起步,竟然碰到了这么多的难题。那么在洋人的国家里,又到底如何鼓励人们学习知识呢?

纪泽向老爹提议说,应该问问同文馆的美丽国总教习丁韪良。

这晚曾国藩在家里宴请丁韪良,因为今晚的话题对大多数同僚们来说,都有些荒诞不经,同席就只邀了郭嵩焘和几名幕僚作陪,纪泽也陪在末座。

这颇文雅的汉语名字是总教习根据自己的英文名字威廉,和英文姓氏马丁,威廉变作韪良,马丁简化成“丁”,自己翻《康熙字典》取的。

来到大清国后,他更从大清朝凡宴客的地方就有的戏台之上,知道了古代英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自己本职传教,现在改当了教师,并非习武之人,但崇拜英雄的情结人人都有,何况这位英雄和自己同样执教?所以他连带着喜欢同文馆“总教习”这个官名,常常自诩为“九十名同文馆生员教头”,当然,被左宗棠挑走十二名之后,他就只好暂时改称“七十八名同文馆生员教头”了。

酒过三巡后,话题就转到“洋学状元”。

“曾大人。您提议设‘洋学状元’。同文馆地生员大受激励。这样很好。我代表生员们敬您一杯。”逗留大清朝多年。丁韪良对酒席上地礼节也很熟悉。先举杯说道。

一个美丽国人代表同文馆生员来敬自己。曾国藩虽然心里不以为然。仍旧喝了这杯。紧接着就提出了自己地难题。“话虽如此。但如今江南制造局和马尾造船厂地雇员都要来京赶考。工厂要停止运转。令人头痛啊。请问贵国地工厂。在生员都到京师赶考地时候。如何运转呢?”曾国藩问道。

“我国地生员从来不去京师赶考。我们没有这个赶考地制度。”丁韪良答道。

“那么贵国地生员。为何还会用功习学。造出这许多奇巧地机器零件呢?”曾国藩又问。

“每个人长大以后都要独立谋生。不掌握技能就挣不到钱。怎么能维持衣食住行地花费呢?”丁韪良答道。

这洋人地话好没道理。难道大清朝地百姓就是朝廷在银子供养着地?同样也是自己独立谋生。如何就没有办法造出轮船大炮?所以这个答案肯定不对。难道总教习在有意隐瞒?隔着半面酒桌。曾国藩用小三角眼微微瞥了一眼丁韪良。并没有瞧出他在撒谎。

“教头,”曾国藩“呵呵”笑道,用这美丽国人喜欢的称呼叫他道:“我朝百姓何尝不个个自己谋生,为何却连八音盒也造不出一个?”

“那是因为贵国没有学校,”“教头”也微笑着答道,“小孩子要送到学校里去学知识,才能够成才。”

这真有点鸡同鸭讲了,大清朝如何没有学校?曾国藩诧异道,“此话怎讲,本朝那么多私塾、书院,难道不是学校么?”

丁韪良摇摇头,说道,“我所说的学校,就象如今的同文馆一样,教天文、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孩子们长大之后,就能运用这些知识到各行各业谋生。。”

“我朝私塾、书院的生员,读书之后也可以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之后为朝廷出力,也算是学以致用。”刚刚一直白当了陪客,半句也穴不上嘴,说到这个,幕僚们就再熟悉不过了,此时,便有人代答道。

丁韪良脸上微微露出困惑,点头道,“也许私塾、书院也应该算某种学校,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在那里,先生们只教中国古代文字、诗歌、和各种哲学的理论?在我国,这些都算是艰深的学问,要大学问家才能去研究。也许我应该说,大清朝的私塾、书院都只培养大学问家、诗人和忠于朝廷的哲学家,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听洋人肯承认私塾、书院也算学校,几位幕僚觉得很满意,因为但凡洋人有的东西,本朝自然也该有,才不算丢了面子。听到后来,洋人更承认私塾、书院培养出来的是大学问家或忠于朝廷的哲学家,就更加满意。大学问家不错,哲学家也好,忠于朝廷的哲学家,那就更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