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节 左秀才右好汉(1 / 2)

 在曾国藩那次说来说去,把双方都说得有些糊涂的“糊涂宴”之后,大清朝头一次“洋学状元”的考试试卷,总算初步有了着落。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答应立即就同各位洋教师开始准备试卷,同时,通过大使去获取美丽国国内大学预科考试的试卷,到时候作为补充或参照。大清国洋务人才的参与呢,徐寿远在上海,但郭嵩焘等在京城的,到时请他们对试卷提出建议或进行修正。

至于江南制造局和马尾造船厂的生员们赴考的事情,总教习提醒说,雇员们和工厂都签有用工协议,不能够轻易撕毁合同离开岗位,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话虽如此,但曾国藩认为,这未免太不通人情。设立“洋学状元”的本意,是让大清国人人都对洋学生兴趣,现在因为工作,却把一部分真正在运用洋学的人们拒之门外,说不过去。

纪泽建议说,应该给雇员加薪稳定人心,但是曾国藩认为这并不可行。因为他自己赶过考,更见过许多赶考的人,状元的诱惑绝不是用几两银子就能够轻易抵消的。这也许是因为大清朝的“大学问家”们一向对金钱视同粪土;也许是因为考试成功之后,能够得到的“粪土”回报会更大。

出人意料的是,这时竟有人出头替曾国藩解决了难题。对马尾造船厂电报奏折的答复,左宗棠比曾国藩更快,他复电说,马尾船厂的雇员不必来京赴考。然后他又一次来拜会曾国藩,要求在福建马尾设个分场,到时把“洋学状元”的试卷交他一份,好让马尾的雇员们就地参加考试。

就是这个办法!曾国藩喜出望外,连忙点头同意。

此外,本来希望能同时比试手工操作,因为朝臣们认为京城重地,不能有出“轰隆窿”怪声的机器,所以正在愁。如果能够在异地设考场,这两个问题就同时迎刃而解了。

所以他急忙代拟了回复,提议两处的雇员都不必赴京赶考,朝廷体贴他们平日的辛劳,将特意派钦差大臣携带洋学试卷,到两地主持考试。同时,提议凡是以洋货制作的手艺参加考试的人员,都到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赴考。太后准奏。

曾国藩不得不感叹,难怪当初人家会说“国家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却从来没有人说过什么地方“不可无曾国藩”之类的话。。季高的急才大才,实在让人钦佩!

更想起从前,自己在湖南时,因为见左宗棠喜欢和人争论,曾出联笑他说“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他听后竟然立即反驳道:“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一语中的,当时就让自己如芒刺背。

本来以为要把试卷带到马尾,还要和时时处处讲“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的曾国藩蘑菇半天,洋学考试的试卷却到手得意外地顺利。左宗棠的轿子转而赶向恭王府,因为前几天已经投了拜帖,恭亲王也正在家里侯着。彼此问候过后,左宗棠见郭郑二人也赶到了,就说起了意大利使馆银子的事情。

为了讨回区区六十五万两银子。让自己去骗只小碗!恭亲王对左宗棠莫名其妙地派给自己地这个差使很不以为然。

“难道就没有旁地办法?”恭亲王问。

郭郑二人默然。办法是左宗棠想出来地。要请恭亲王出马地也是他。郭郑二人今天同在这里。就是为了表明这一点。免得恭亲王心生误会。所以无须多话。

果然。左宗棠开口说道:“我们三人计议良久。只得了这个笨法子。亲王府里善谋事之人甚多。如果能想出更好地办法。在此先谢。”

这么一说。倒好似恭亲王要负责想出更好地办法了。才不上这个当!那只小碗要得来也罢。要不来也罢。权且走一趟。不比如果自己地人负责想办法。到时就要对方方面面负全责了。

“那么我就走一趟罢。”他勉为其难地答道。

接下来,当然是谈些朝廷大事,这段时间大家谈得多的是西捻。李鸿章进军山西已经一个多月,虽然在大同一带接触了小股捻匪,却胜负各半,结果西捻没动分毫,仍旧是尾相连,一呼百应,在晋陕鄂豫间穿梭流窜。朝廷为此大为不满,正准备降旨去责问。

当然,这是李鸿章的事情,这种时候如果站出来指点战事,朝廷以后点将,说不定就点到自己,所以虽然连左宗棠一向口无遮拦,并且素来瞧不起李鸿章,嘲笑他不会打仗,今天竟然也放过了这个当众褒贬的机会。

恭亲王就更加了不懂战事了,此外他还有自己的烦恼,前几天刚接到曾昭妤传来的太后旨意,要求总理衙门的官员既熟诵万国公约,又会点拳脚。

在总理衙门当差也太难了!这个衙门的官员们已经年近半百,谁还能有年轻人的记性?老胳膊老腿了,又怎么能经得起练功夫的折腾?这不是为难人吗?就是要另外找人,能熟诵万国公约的,未必就“魁梧壮实”;魁梧壮实的,要去熟诵万国公约,只怕也够呛。

觥筹交错之间,恭亲王就拿这个难题来“请教”左宗棠,只不说是太后的旨意。他倒要试试,这位自称“天下第一”的能臣到底能出个什么主意。

“这个好办,”左宗棠虽只喝了几杯酒,已经满脸通红,说道,“各地的童生秀才最会背书了,不要说背一本,背几十本也行。你找几个秀才来,让他们背会了,每天跟着总理衙门的老爷们出门,遇到需要就背它一两段出来给老爷们听,不就行了吗?”

竟然有这样的办法?恭亲王一时咋舌不已,“那么第二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