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 / 2)

 鸿章无端又受了道处分,大为不爽,不过果真如此,匪前嫌尽弃,从此投诚,自己因此成就大功一件,那也算值得。89文学网。听说连恭亲王也被派了招降的差使,那么山西这个小地方临汾,也就要蓬荜生辉了。为了十几万捻匪,闹出这么大动静,连因为兵旅疲乏,不经意间自己提出了这个倡议的李鸿章,都觉得未免太兴师动众了。想来太后毕竟是个妇人,才只懂得行这“妇人之仁”。

箭在弦上,不得不,李鸿章因此差派兵丁,预先在各处寻找适合做恭亲王行馆的房子。找到两处,也只是差强人意,急急忙忙就打扫装饰起来。山西地方,院落门墙只是低矮土墙,喜庆时用来点缀的,常用的是几只大红灯笼,往油漆班驳的门前一挂,倒也映得颇有些喜气。

说起来,亲王之来,所为的是招降;那么除了亲王行馆,招降的气派就更要做足。李鸿章因此命令属下在阎敬铭曾经的赈灾场上,搭起凉棚,堆放了几百件棉祅;又特意在凉棚边张灯结彩,如此,即使是夜晚;几百件棉衣带来的暖意,也不断在灯笼的红光中散,以至在旁驻守的几名淮勇,担心起捻匪会夜来突袭,来抢劫棉祅。

堆放这几百件棉祅,是因为李鸿章已经打探到,张宗禹的四五万部众,至少缺一两万件棉祅。此时既然要招降,那就要亮出让对方心动地筹码。正将入冬,一两万件的棉祅,也不易平白入手,李鸿章原本请户部划拨银子来筹备,谁知户部尚书文祥,这几个月来手越来越紧,竟然会同户部堂官们,想出个主意,让全朝百姓来捐出这一两万件棉祅。

要捐棉祅,照说该就在山西当地,来得便利些。不过本地刚刚大旱,粮食和棉花的收成通通锐减;加上虽说捻军在本地“出则为匪,入则为民”,也有老实人家中,从来没有人去从匪,却依然每年被捻匪打几次秋风,弄得衣食无着的,这个时候,要他捐衣,当然就不情不愿了。

所以朝廷只有转而在山东江苏等地劝捐,且答应给捐棉祅地每户人家,补偿五钱银子。

其中的用意,当然很明显,户部花银子买棉祅,那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让百姓们捐的棉祅,各家各户千针万线地缝了出来,饱寒深情,自然更能打动捻匪。并且,一两万件棉祅,无论找哪家衣铺,轻易间也拿不出,但如果每户只出一件,几天工夫也就有了,不会耽误捻匪入冬御寒。

捐棉衣最活跃的,正是去年东捻被清剿后的山东,一来地方平静,百姓生活大有起色,二来去年捻匪兵败的惨景,也让很多百姓大觉可怜,今年正好做点善事,慰籍自己地良心。只可惜,这几千棉衣收上来,功劳已经不属于当初率熙熙攘攘几万人驻扎在山东济南忙忙碌碌分功的李鸿章,而是现任山东巡抚恩济了。

倒是主动请缨的状元梁鸿,特意一路风尘仆仆,前来山西,要听取李鸿章这位剿捻统领地指点,然后取道前往上海。并且告诉李鸿章说,正代替皇帝在皇陵祭祖的恭亲王,稍后等事情初定,也将前来。

李鸿章将自己在上海洋场的几个相识,都一一向梁鸿交代后,见梁状元皇榜初中,意气风,比起自己中年已至,碌碌而为,大有不同。倒要问他一问,准备如何去说服那位死硬的朝廷反叛张宗禹?

“梁状元此去。准备如何说服张领?”李鸿章问道。

“晚生此去。只跟他大讲生意经。就说和洋人地一桩买卖。能挣到地银子。抵得上他打家劫舍半年一年;世界各国。也都在忙着财。而不象我朝。年年兵戈。这样。他也就自然动心了。”

这真是“知音难得”。颇对李鸿章地胃口。不过张宗禹又怎么会因为这区区一句话。就被打动呢?因此又问道。“若是他不为所动。就如何?”

“我就问他。长毛败了。东捻败了。西捻才十几万人马。又能支持到几时?与其拖着兄弟们受苦受累地等死。还不如早点放兄弟们一条生路。”

讲到兄弟义气。听说张宗禹倒也还念旧情。不过这还是不够。李鸿章又问。“唔。只是如果他仍然不为所动。你又怎样?”

看来自己两次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梁鸿也是个灵活人。因此双手一拱。反问李鸿章道。“照李大人看。应该如何行事才好?晚生洗耳恭听。”

李鸿章也不推辞,说道,“张宗禹和其他捻匪不同,听说他心存满汉之分,所以才对当今朝廷不满。如今虽然招降,皇帝和太后仍是满人,你觉得,他有没有足够充分的借口来投降呢?”

李大人这话,让人浮想联翩,难道说为了让捻匪投诚,还要把皇帝和太后从满人换成汉人么?梁鸿常在广州往来,广州茶馆里,向来人多嘴杂,也常听说些有关曾国藩兄弟师徒的流言。特别是之前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坊间

扯到湘军头上,只是半途中杀出个左宗棠,把湘水师也收编了。

现在想来,湘军虽然没有了,却还有淮军,师傅弟子,本来就不同于其他寻常交情。如果还能说动左宗棠,那就大事将成了。只是那样一来,就快改朝换代了,自己地这个状元不就白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