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2 / 2)

说完,蒋光头长叹一口气。张群也是一时无语。</p>

好一阵,蒋光头才缓过神儿来,扭脸问道:“岳军,你今天来有什么事儿吗?”</p>

“哦,总裁,一点儿小事。前几天一旧友从成都来汉,说川军部分将领在王铭章葬礼上出言不逊,毁谤ZY。说ZY军见死不救,才致王师长滕县殉国。会后,有人还煽动军民,静坐、游行,弄得个乌七八糟。”张群甩出话题,紧张地看着蒋光头。</p>

“王师长?我不是命令褒奖追赠上将,还在码头宣读祭文了吗?他们究竟想怎么样?”蒋光头本来看川军就不顺眼,火一煽就蹿了上来。</p>

“他们实际上是想抬高价码。他们说战前川军无人照管,粮弹枪械没保证,而ZY军却有专人、专车负责补给。另外,他们说王师长死守腾县,汤军团见死不救,是ZY在有意削弱地方部队。看来,川政……”</p>

蒋光头不是省油的灯,黑白道上都混过,从张群的话里他已经听出了味道。一阵厌恶从他心底涌起。他盯了张群一眼,坦然地说道:“让他们说好了,他们要是再在这件事上纠缠,就让他们去问李德邻(李宗仁)好啦。李德邻才是他们战区的司令长官。”</p>

从心里说,张群入川受阻,最受刺激的还是蒋光头。本来川军对他就是阳奉阴违,眼下近卫发表声明,他对一切都很敏感。非常时期,川军这一非常之举怎能不让他恨入骨髓。但他一生中,最恨的就是乘人之危,跑来饶舌卖乖讨便宜的人。当下,他不耐烦地冷冷说道:“岳军,你要有耐心,对付川军我是会有办法的”。</p>

张群大惊,忙不迭表白:“总裁,岳军在军委会工作顺手,并无他图。”</p>

蒋光头此刻也离不开张群这么个能笼络四方,尤其能和日本人说得上话的人。当下冷冷一笑,给了他一个台阶:“那就好,眼下武汉更需要人。”说罢,又把目光投向远方,轻声问道:“岳军,你们政学系认为目下对日本人采取什么策略好呢?”</p>

“总裁,岳军之意,还是那十四个字:‘战必败,和必乱,战而后和,和而后安’。京沪、华北,我们已经跟日本人刀兵相见了,损失也不小。如今宇垣出任外相,我认为是个绝好的机会。”说着,话锋突然一转,“可近来,李卫东他们一伙大喊大叫速胜不说,还纵容周先生、郭沫若等人在武汉大搞什么救亡活动,弄得满城风雨。这对今后恢复和谈恐怕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吧?!”</p>

蒋光头微微一笑,并未表态。他对张群的一些观点虽然欣赏,可想的、做的都比张群要远得多。不大造舆论,焉能遮人耳目,保证与日本人的接触顺利进行。不这么做,他又怎么能被全国拥戴为总裁。再说,李卫东的做法他也并非从根本上反对。眼下局势扑朔迷离,谁能保证日本一定接受他的条件。把宝都压在与日本人的和谈上,万一日本人转身动手打起来,那他何以招架。民心士气垮了,日本人倒是真可能抛开他,另打华夏的主意。这种风险他绝不会冒。</p>

在动荡中起家的蒋光头,深谙旧华夏的统治之道。逢到凶险,他总是跳进池中,先把水搅个混沌不堪,尔后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对手下人的相互之争,他从不介意,甚至喜欢这样。他知道这么些年来,华夏再难冒出个与他抗衡的军政巨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对李卫东,他鼓励打气。对张群,他也极力纵容。几天前,他还授意张群以私人名义给日本新任外相发去贺电,暗送秋波。总之,一切对他有些价值,哪怕这价值是一时的人,他都不放过。一切能走的路他都不想堵死。这一切,张群无从知晓。</p>

“汪兆铭(汪精卫)他们近来忙些什么?”</p>

蒋光头把目光移开,轻声问道。汪精卫是蒋光头多年政敌,若论资历、威望,在国民D中能与蒋光头匹敌的,也只有汪精卫一人。此人眼下虽居国民D副总裁,但却绝非安于现状之人。汪精卫韬光养晦,蒋光头心里十分清楚。而且,他还知道,张群与这伙人勾勾搭搭,关系也不错。但他对此并未太在意,原因很简单:张群离不开他蒋某人。相反,他却能从张群口中更多地了解到汪精卫这帮“主和派”的行踪。</p>

老蒋没在意,可张群却像个在外面偷情养汉而被发现了的妇人,浑身的不自在。他偷偷翻起眼皮,溜了蒋光头一眼,说道:“汪副总裁是坚持主和。只是近来我与他接触也不多。不过,听说他把高宗武等人弄到了香港,想与日本人搭上线,具体情况不太了解。可中.共像是闻出了什么,也在抓他们这方面的把柄。”</p>

张群闪烁其词。</p>

蒋光头听着听着,眉头蹙成一团:“岳军,你要提醒汪兆铭他们注意一些。这件事如果让延安抓住什么,那他们是要惹麻烦的!”</p>

“总裁,岳军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张群萎萎缩缩地问道。</p>

“你说好了。”</p>

“总裁。我总以为中.共驻汉办事处近来有些活跃得过分,这恐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他们还是要严加限制,必要时关闭他们在武汉的这个点儿也不为过。”张群狠狠地说着。</p>

“这件事恐怕没这么简单。我问你,你们政学系研究过那边吗,研究过毛吗?”蒋光头不以为然地反问道。</p>

“如果总裁您下令,他们只有服从,您是全国的领袖啊!至于毛,他蛰居陕北穷山恶水,能掀起多大的浪。”张群言不由衷地拍着蒋光头。</p>

蒋光头摆摆手,说道:“你对毛根本就不了解。过去,人们老爱拿我的下野和他的下台来比。其实你们并不知道,毛被GCD打倒,和我的主动下野那是根本不同的。他的东山再起,自然与我的复出又有天壤之别。他这翻身,靠的是他自己。他这一下一上,GCD人就死心塌地地聚在了他的身边。周先生你前几天也见到过,那是个天才,ZF里能胜过周先生的人没几个。但就是这么个天才,身为GCD的副ZX,还留过洋,却对毛推崇至极。”说着,连连摇头,叹息道:“你们政学系不研究毛,实在是一大错误!”</p>

“可眼下您是全D、全国的领袖,那边不过只有几万八路军、新四军,权势、民心怎能与您抗衡呢?”张群还不服气,申辩道。他弄不明白,平日里提到那边便皱眉头的老头子,今天是怎么啦。</p>

“我最怕的就是全D、全军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近来,各战区都有报告,说八路军、新四军四处扩大地盘,蛊惑民心,强行拉民为伍。可我们都采取了什么措施?要记住,当年项羽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就是没想到会有日后的垓下自刎。小患不堵,是要酿成大患的!”</p>

“总裁,明天最高国防会议上可否提出动议,促请各地将领注意此事?”</p>

“暂时不必,岳军,这件事还得考虑仔细。眼下局势极其复杂,在外面说话、办事一定要慎之又慎。既不能给日本人以借口,暂时也别惹恼了GCD。再说,让他们在沦陷区与日本人周旋周旋也好。”</p>

这时,蒋光头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转身盯着张群问道:“曾琦你见过了吗?青年D方面下一步到底有什么打算?”</p>

张群凑近一步,说道:“总裁,您放心。曾琦仰慕总裁已久,表示青年D愿团结在ZY周围。只是他们……”</p>

“岳军,当此非常时期,我们也要讲讲民主。我相信,青年D今后会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经费一事,你找子文商量解决。”</p>

蒋光头满心欢喜地笑了。</p>

张群拉皮条的事又干成一桩,心中也不免得意。</p>

“火炉”武汉,6月里已是热浪蒸人。武昌军委会作战室里,门窗紧闭,空气火爆。战场上的火药味,随着从前线赶来赴会的众将军的到来,在会场上弥漫着。</p>

徐州失守,武汉大战已无法避免。蒋光头面对乱局,清楚地知道正面战场的责任他必须承担,武汉他不能不守。再说,日本人将的是他的军,要挽回残局,他就必须在武汉干得漂亮些。为此,徐州会战一结束,他就匆忙召来各地高级将领,召开最高军事会议。</p>

会前,他决定抽出几天的时间,开个“徐州会战军事检讨会议”,本想总结总结徐州一战的成败得失,触动一下手下的这些文臣武将。可会开着开着,却被他的得意弟子、有“委员长第二”之称的武汉卫戍司令李卫东弄走了调儿。</p>

李卫东今天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早已瞄上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参谋总长何应钦。会前,他联络了一批黄埔的少壮军官,准备在会上向何应钦发难。何应钦对此却毫无准备。结果李卫东一开口,何应钦便大惊失色。</p>

“请问何总长,台儿庄大捷之后,第五战区几十万人马为何不乘胜追击?当攻不攻,致使良机错失。但是,在敌重兵扑向徐州外围时,几十万人为何又当退不退?大本营参谋部战前不是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吗?对对看,究竟有多少符合战场实际?”</p>

说着,他会意地扫了眼在座的一些年轻将领,继续发难:“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参谋部缺乏远见,遇事犹豫不决,导致指挥混乱。若不是委员长决策英明,李长官临机指挥得当,几十万人将如何脱险?对此,我希望何总长能多加考虑,改善参谋部的指挥效率,以利再战。”</p>

李卫东颇有心计,会前就已弄出个徐州会战的详细报告,列举了参谋部一系列不当之处,矛头单指何应钦一人。弄得何应钦大汗直冒,狼狈不堪。</p>

蒋光头戎装笔挺,一言不发地坐着。他既没为李卫东推波助澜,也没为何应钦说句话,只是用眼光在手下将领的脸上睃来睃去。</p>

他的目光投向李宗仁。这位台儿庄的英雄、徐州会战的主角却低头不语,面无表情。正用手指在桌上有节律地轻叩着。他把目光又移向白崇禧,这个人称“小诸葛”的聪明人,脑瓜里也不知在转些什么,深沉不露。只有何应钦,虽然也不动声色,但他在座椅上尽量不引人注目的轻挪,却透出内心的烦躁和不安。这时,他把目光又投向了李卫东。</p>

精悍的李卫东落座后,观察着众人的反应,揣摸着会场的风向。他的内心里自然也紧张。何应钦身为参谋总长,又曾与蒋光头平起平坐过,自然是国民D军中的一棵大树,扳倒他绝非易事。可李卫东的心计,他的为人处事,远不像他的外表那样老实厚道,他所以敢向如此强大的对手发起反击,就在于他抓住何应钦的一个弱点,亲.日倾向严重。而这是大部分国民D将领所鄙视的。果然,会场风向正常,接着发言的,是李卫东事先联络好的几个少壮军人。眼见出手顺利,李卫东的嘴角止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p>

这几年来,李卫东是笑的时候多,愁的时候少。从北大营一个小小的士兵到今天叱咤国民D百万大军,李卫东感到春风得意,又时时有种压抑感。很久以来,他一直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他自认上天待他不薄,尤其是这次穿越。</p>

跟老蒋后,李卫东随蒋光头东征西讨。枪林弹雨中,他像是着了魔一般势不可挡。官运、权势随之接踵而来,他成了蒋光头手中的一张王牌。没几年,他的成就,不仅令同窗望尘莫及,就连军中一些元老也为之眼红。精明的李卫东心里自然清楚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得来的。那年月,能征善战的将军有的是,惟独他的每一次胜利总能给他带来令人惊讶的荣誉。(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