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谈仁义与商义(2 / 2)

商义概念的发明是反哺先人,同时也方便我们衡量、分析先人的社会实践。实际上,绝弃偷盗等得式,我们的文化就是用仁义来绝弃的。商义概念一直没有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仁义理论的克制,另一方面是它的存在的最大理由“生产”概念没有出现。逻辑:“我生产,我消费”天经地义!所以一旦生产概念出现并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展开,“商义”被理直气壮地政治化地命名为资本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的理念里遵从自然规律而从物质到物质,在理念上不与仁、人、人情接触。

那么他们是用什么来克制住不善之得式的呢?那就是他们信仰的那个神。这需要有神论,还因为文化习惯。宗教信仰其实也是道德功能。仁义理论也是道德功能。得欲是商义论者的天性,有神论并不遏止得欲,只是规范得式,所以得欲满满的商义论者试图将一切转变成获取利益的工具,在世俗里合法地获取。所以,话语权和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被十分看重。以便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

商义在中国的商朝有社会实践,并对现在社会有文化作用。如商业、商行、经商、殷实等等概念。在传统文化里,商义理论有不少,石暂时想到:“在商言商”、“薄利多销”、“和气生财”、“生意不成,人情在”,这些已经使人感觉仁义理论对它的影响了。“君子要顾本”是仁义对商义正视与理解,将“本”作为正当的、理所当然的东西纳入仁义的范畴。“儒商”一词有力地证明儒家儒学早已正视而研究商义并纳入学术范围,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精神”的仁义是人的需要而“吃饭”的商义也是人的需要。儒学是研究人的需要的学说,应该将仁义和商义全部纳入。

仁义与商义虽然在理念上是反对的,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就好比大道宽广而分左右,左右之间并无明确的分界。这种“反对”是什么性质的“反对”?是敌对吗?石的回答是可以是可以不是。不是,石发明“反搓”一词来精确定义这种“反对”关系。这是又一次意识革命。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就应该是反搓关系。“反搓”概念在理念上是对中庸理论的积极发展。如果怀疑石的发明,请想想dna和小姑娘的小鞭子。

听说过儒商,但没有听说过仁商,说明儒学并没有要求商人改变它的本性,而是要求他们用仁义用崇德来认识他们的本性和得式,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得式。实践证明这完全可以做到。“和气生财”、“人情在”就是这方面的认识,规范得式的认识。任商义单方面发展,有可能进入不择手段的境地,如商纣王。两次世界大战也充分说明商义很容易冲出它的轨道。现在,商义又已经粗壮,那么仁义应该被如何对待呢?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让仁义成为商义的眼睛,它使商义论者,得者,智者既能看见环境看得远一些又能看见内心,既能看见利益又能看见良心,问心无愧,获得并保持心的宁静。孔子说仁者乐山,仁者守静,守心的宁静。有人要给儒学改名字,以获得一个好名气,但犯下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即宣判了儒学的死刑!是儒学已死论。请行行好,用复活论吧!要明白,传统儒学里面主要讲仁义理论,但并没有因此被称为仁学,这里有奥妙。说明儒学一词的发明者是伟大的智者!

一个儒字给予儒学巨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就是发展空间!但复活并不是复辟!可以认为儒学一词的发明人原本要建立全面的儒学但是他失败了。好在有我们吗。要活起来的话,则必须补建仁义的个体主义而使仁义理论全面。补建商义理论而使儒学全面。商义理论里也应该有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比如团队精神可以认为是商义的。这样的儒学才能超越先进而成为先进,人家才会真正地来你这里学习。有代表说要慢慢来,慢慢地人家自然就了解你的文化了。还慢慢来,几百年了,还不慢?你不超越人家,人家永远不会来学习。你以为人家不了解你文化啊?

生意一词俗气、生动,它使人联想到一句名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除了补建之外,对传统的一些经济概念也应该进行对比分析。如财产、财富和赚钱与资本、资产和投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