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为国与礼让无必然关系(1 / 2)

 5—36正青智者问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步石答:感觉这一章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它深度影响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礼貌礼让教育,但现实生活实践提供的体验验证不那么好。当我欺负人时被教育要礼让,而我被欺负了,也被教育要礼让,再被欺负还是礼让,通过礼让事情、矛盾不了了之,后来形成一种印象,就是礼让没有原则性;礼让与软弱无能难以划清界限,感觉它甚至影响了我们的性格,各个都是和事佬;感觉它影响了我们的判断能力和群众舆论的公正公平性,据理力争的人往往礼亏而理亏了。礼和理谁为大?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持“礼让为国”论者在处理国家外交问题时会不会太软弱呢?还振振有辞——礼让为国?论语讲礼让、讲礼让为国就在这里了,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只需要小学语文水平就能判断出它是一个疑问句。那么使用这一句的人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务必要进行临时的“礼让”还是不礼让的判断的。“有礼”就要“让”甚至“礼”即“让”的认知表达肯定而不疑问而违反本章表达式而被认为是一种谬论。礼让:礼让或礼与让,礼是让的原则、制度、基准。

因为有礼,那么就自然有“让”和“抗”,“礼让”与“礼抗”是双胞胎兄弟。用现代语:以法律为准绳,抗争或讲和。

有人说,为什么不直接讲到礼抗?这是一个脑残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告诉人概念只要告诉一半就行了,相反的概念听者会自然生成,这就叫事半功倍!孔子明讲礼让,而将礼抗运用逻辑进行储藏、隐藏,后人读者同样运用逻辑来将它解放。什么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多少是非本质的,根本的如果“一”是事物,那么“二”就是事物的反面。不能自然生成相反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的人读论语等经典而把自己变的很礼貌、很老实很迂腐的根本原因。论语教你诚实,并不赞成你老实软弱。

让亦礼抗亦礼,有礼有节,这就是中国人的理性论。

一号导师是真正读懂论语的第一人!你看他那个“有理有利、有礼有节”运用得如火纯青呦!他在社会实践中淋漓尽致地演绎了“礼抗”。但后来人们搞的大运动会只有抗而没有礼了,坏事了。

石现在正在思考这样的命题: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在本土主要受到两次冲击,一次是程朱理学的歪曲,一次是大运动会的摧朽。思考程序:

第一步:假设命题成立。

第二步:推演、推理。

第三步:得出结论——成立或不成立或半成立。

石的“放屁”论是有威力的,其实是逻辑武器的逻辑弹:

虽然你把别人的话当成一个真,不一定得到真理,但是当你把别人的话当成一个屁的时候,就一定会得到臭屁。

时间长了,你自己必将变成一个臭不可闻的坏蛋而绝对不是别人!应该意识到国家如同个人一样,有很多事情包括祸患是不可避免的!那么,

(1)能够甚至是委屈自己而为国家作出礼让,仍然要考虑对国家有什么样的后果将要产生。即要考虑为国作出牺牲对国有意义吗?不能为国家作出礼让的姿态,在道理上有什么理由准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