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为国与礼让无必然关系(2 / 2)

(2)能够以礼让为国,什么将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果礼将会怎么样?

(3)如果以制度和妥协就能够比较好的治理国家,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不能,光有制度有什么用呢?

4制度是妥协的产物,人民之间懂得妥协,将有好的制度。礼让即妥协,懂得礼让即懂得妥协。不懂得,制度不能被称为礼。孔子对奴隶主说。你只有制度,没有礼!你不懂得妥协,哪里有礼呢?可以认为孔子没有坚决跟奴隶制作斗争,但为瓦解奴隶制制作了伦理。

好了,找到礼与制度的关系了,礼即益情的制度。礼与情互益,实现道德的社会,秩序的自由、自由的秩序的社会!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特色,反对西方文化的“法律是无情的”。

文化的本质就是礼与情。无礼即无文化!

理解:正是因为礼有情,我们才让法律“无情”。我们设立律师制度,尽最大努力不让丝毫的冤枉怨情存在,这不是情是什么呢?东西理念相反、都为和谐与公平。

礼+情的双因素论或说二元论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全面的认知。孔子进一步地将其升华为仁爱,并使仁爱成为信仰,成为礼、情的原则和引领者。

中国人说”礼轻情意重“即是在阐述礼与情的关系;而将性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性情”说明在中国人理念里情与性相通,那么意味有了情的概念即有了物性和人性的概念,至少是逻辑性地拥有了。而认识到礼是益情的制度,意味有了礼应该尊重人性的现代理念。

合乎逻辑的联系与发展:仁爱——礼、情——仁爱——人性、尊重人性。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顺利发展成为现代文明。曾经我们用“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来抗争那严酷的封建礼教,现如今可以用它来粗略地陈述东方人性论——仁爱指导下的人的七情六欲。

人性不光应该含有“是什么”的自然属性,还应该含有“应该是什么”的人然属性。

顺便说的是,曾经把孔子吹得神乎其神,于是老百姓反而叫他“孔老二”了,可不要仅仅认为“老二”是一个事实呦!隐含的意识很深啦!——人民意识老大是谁,他们在说老大就是他们自己!

我知道我是必须令你所讨厌的,你的知识如同那五洋之水的总和,却从中搜索不到我所说的一字半句,你因此与我闹上了矛盾,甚至怀疑我的出生,我并不生气,因为我并不是被怀疑的第一人!如此的异端同登同一个正式的平台,说明我们所处的社会的确是自由的社会!我因此而感动!但要对你我作出判断,已经有所答案:要么是我荒谬,要么是你陈旧腐臭!在远古,中国人就有全方位的时空意识了。而这是我们看论语从来不曾照顾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