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皇帝也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若是不那么做,或许他连反抗徐清的能力都没有,而现在虽然是自损八百,而徐清则最多只是损伤了六百而已,但是正因为这六百的损害,给徐清所建立的朝廷带来了一丝可怕的漏洞,而现在,这漏洞想要去补,皇帝就有权利在其中插话了。
在宋朝如今的制度上,对于四品以上的官员,朝廷是没有任免权的,只有建议权,也就是当一位四品以上大员退休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的时候,徐清只能够写几个名字上报给皇帝,然后皇帝从中选择一个担任这个职务,这就是宋朝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方式,而皇帝是有权利不选任何一个人的。
而现在赵昕便可以开始使用这项权利,掣肘徐清的发展,如今在这次风波之中,被扫荡到的四品以上官员数量在十七人左右,其中六人为地方大员,是道这个级别的主管官员,剩下的十一人则全部来自中央,遍布吏部、兵部、户部、大理寺等要害部门,这些官员没有皇帝的签字,是不能就任的,这对于徐清来说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如果他提名一个皇帝能够接受的人,指不定就会在自己的内部埋下一颗炸弹,什么时候爆炸都不知道,可若是不提名的话,这官位空缺便会招致许多的非议,同时对于剩下的官员来说,工作压力无疑是急速增加了,比如说吏部侍郎原本是两个,一个左侍郎,一个右侍郎,一些不算太重要的事情,只需要他们一个人的签名便可以解决。
而现在,两个人的工作全部要交给一个人来完成,这其中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了,毕竟整个国家日理万机,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官员们去处理,尤其是地方上的主官,更是主官一省的重要部门,一天不在位置上,便立刻会使地方出现动荡,但想要让徐清妥协,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他在与宰相们商谈之后,立刻拟出了一个紧急法案来暂缓如今的局势,首先就是在中央,将侍郎的权利分散给下方的舍人、推官,让他们握有一部分更大的权利,另外就是建立一些官阶小,但权利大的官职,来让自己人充任,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首先便是削弱高级官员的权利。
这对于徐清来说是有利的,因为高级官员的任命需要获得皇帝的同意,相反低级的官员只需要宰相的命令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不仅徐清将不用再害怕皇帝的逼迫,同时朝廷的权利也更加向徐清本人集中。
毕竟他掌握着任免低级官员的权利,而现在,大多数的权利被分散到了低级官员的手中,这自然是变相加大了徐清本人的权利,对于徐清这样的做法,许多高级官员自然是极为不满的,但又有什么办法,他们那些贪污的证据,除了皇帝掌握之外,徐清也掌握着,如果敢挑战徐清的地位,便是把他们关进监牢也是可以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人敢造反,只能自己吞下眼前的苦果而已。
这不得不说是徐清的一招妙棋,通过皇帝的压迫,最后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一手徐清玩得极为漂亮,也成功让朝廷没有因为裂缝而分崩离析,相反更是团结在了徐清的周围,这也算是徐清在这次斗争中获得的好处吧,至于地方上的官员缺口,则暂时无法弥补,毕竟地方相比起中央来说要更加复杂。
若是把权利细分到下面去,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毕竟拥有决策权的人一多了,问题也就很难解决了,而决策的人少,或者只有一个,那么只要这个人拍板就行了,地方上是需要这样可以拍板的权利的,这个时候把权利分散,只会让地方上的行政能力越来越滞后,这不是徐清想要的,也是不可以出现的情况,为了政府的高效,地方政府一定不能过度扩张,不然一个问题需要好几道审批,最后审批下来都一年过去了,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发生在这个国家。
至于中央则无所谓了,因为中央的决策人本来就比较多,再多几个也无所谓,并且在中央还有临时决策机构,只要是特别重大的事件,比如说战争、天灾之类的事情,都是交由宰相议会来进行商谈最后解决的,速度并不会比一个人来要慢多少,所以在朝廷,拥有决策权的人数可以增加,而在地方上则不行。
不过徐清也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将这些职位暂时委托给当地的道台,也就是巡抚,让他们暂时管理这些部门,至于具体的事物,则由二把手暂时兼任,通过这种方法,解决速度虽然会慢一点,但是对于具体的形势影响不大,临时救急可以说是足够了。
通过这两种解决方法,徐清可以说是很好的解决了皇帝留出来的权力真空,短时间内将问题全部解决了,不过这样的处理方法毕竟不能长久,朝廷这边下放权力倒是没什么问题,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徐清应有之意,在他看来,原本的尚书们权利实在是太大了,即便是宰相,他们也拥有顶撞的权利。
这是徐清无法容忍的,在他看来,朝廷就应该是一体的,如果宰相们下达了命令,那么底下的部门必须无条件执行,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讨价还价,但是这种讨价还价的情况在此前的十几年里却经常发生,户部以没钱为借口拒绝拨款,兵部以军队需要调休为由拒绝拨派军队,吏部以各种理由来拒绝宰相们对官员的任命,可以说这严重挑战了宰相们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