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2 / 2)

平淡为官 铭哀 0 字 2022-01-02

所以对于养老保险,朝廷是没有什么强制规定的,像这些惠民工程,你能够像工厂一样,制定指标去让公务员完成吗?如果你制定了这样的标准,必然会使得公务员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骗老百姓让他们签字,最后的结果就是遗祸无穷,老百姓不是傻子,当他知道真相的时候,他会无比痛恨这个朝廷的,所以对于这些工作,你是没有办法用政绩来衡量的,只能够按照当地老百姓的感受来处理。

所以徐清压根没想过,把朝廷完全变成一个机器,那对于人民来说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如此一来,精英政治将会彻底定型,精英们认为什么是好事,他们就会推行,而丝毫不在意百姓对于这些政策有什么想法,这显然是不对的,领导人高瞻远瞩这确实没有错,但应该也要尽可能的顾忌百姓们的想法,不然一昧照着自己设想的道路来走,那岂不是跟老百姓越走越远了?

因此徐清只能暂时让整个朝廷暂时保持这个状态,将贪污压低到最低,这是他唯一能够做的,至于彻底消灭贪污,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现代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做到,因为贪欲是人的本性,你不可能去遏制人性,人若失去人性,那么唯有两种后果,要么变成野兽,饥不择食,要么就无情无欲,变成圣人了。

徐清打贪的主要目的,还是让老百姓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当他们看到那些贪官污吏被处死的时候,他们就会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严刑峻法来规范社会的道德和思想,这无疑是徐清想要做的,也是他推行理学的根本原因。

至于因此而带来的震荡,自然也是徐清需要承受的,要知道,很多官员在徐清这一套制度出来以后,自然极力反对,尤其是中上级官员之中的青壮派,他们大多数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未来也极有可能进入内阁,他们跟其他的官员不一样,其他的官员或许听到这个消息,见前面死的那几个官员之后,会主动认罪,然后缴纳赃款和罚金,便想着继续当官就好了。

可对于这些年富力强,且拥有勃勃野心的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选择,因为他们希望的位置,是内阁,是当宰相,其他人可以自首,他们不可以自首,一旦自首,虽然还可以当官,但尚书和宰相将与他们终生无缘了,毕竟大宋帝国的宰相和尚书,怎么可能是一个前科犯呢?

所以很多人是不能自首的,他们志向远大,但又无法控制住社会上的诱惑,且同时又害怕着大理寺和御史台调查到他们的身上,所以他们对于徐清自然是有着十分强烈的不满,这些不满便会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上,比如说会经常找茬,他们当然不敢直接对徐清找茬,但是对一些政策提出另外的意见自然是可能的。

还有的则为利令智狂,甚至想要暗杀徐清的也不在少数,这就是徐清改革的代价,他需要面对百官的非议,以及离心离德,毕竟这次打贪,针对的是整个朝廷,徐清因此也几乎得罪了所有派系,甚至是自己的派系之中,都有人对此表示不解,可以说,虽然在民间,徐清的威望再一次上了一个台阶,但在朝廷之上,在这官场之中,他的声望是飞快下降的。

至于在基层公务员之中,徐清的声望自然是飞速上涨的,毕竟如果徐清不那么做,他们的升职机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如今徐清为他们扫除了一大批的贪官污吏,自然让他们之中的有才之士,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仕途中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说,徐清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人,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会过分。

但他们如今尚且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于徐清的帮助自然是收效甚微的,不过对于反贪,徐清其实还是得到了不少的好处的,首先便是还给了天下百姓一个相对清廉的朝廷,二来则是因为在反贪之前,徐清在自己的派系中,三令五申有关于贪污腐败,公权私用等行为的糜烂,同时非常严肃的警告自己派系中的同仁,让他们不要去做违法犯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依旧会有习惯性的贪污,还有些人则屡教不敢,抱持着侥幸心理,但更多的人则把徐清的话听了进去,相比起其他派系来说,徐清的派系损失的人马自然是最少的,当许多官员因为各种各样的条令离开自己的岗位之后,徐清的官员自然就成为了新的长官,所以徐清的权利非但没有缩小,甚至还扩大了。

这直接导致朝廷之中的不少人开始流传,徐清打贪是假,收拢权利才是真的,至于为什么要收拢权利?那也很简单,徐清老了,许多事情已经不能再这么关注了,但徐清利欲熏心,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所以他希望在自己离开之后,继续由徐家的人掌握着天下,因此如今收拢权利,然后让那些政敌离开朝堂,等到徐宁回来之后,便可以顺利慢慢接手徐清留下的事业。

如今的打贪只不过是为了让父子两人的交接不出现障碍罢了,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徐清也多有耳闻,对此他自然也是十分无奈,每一个人面对看到的事实,总能想出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念头,然后穿凿附会,就认为这是事实的真相,即便这根本与徐清的想法离了十万八千里远,但他们也固执的认为自己想的才是对的,但事实的真相根本不是如此,之所以徐清的官员损失最少,只不过是他多次提点罢了,并且他们听进去,就这么简单,对于自己派系中屡教不改的人,徐清丝毫没有手软,因此还让不少人寒了心,这一点,那些污蔑者是看不见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