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骄横士绅(2 / 2)

郑传恩听出了齐汉生话语之中的怒气,忙出面打圆场说:“府台大人不必跟这黄口稚子一般见识。对他的行止做派,司空(刑部尚书的别称)许大人也是头疼不已,屡次要将他带到京城,却被他家太夫人所阻,许大人又是个大孝子,轻易也不敢忤逆太夫人的意思……”

齐汉生余怒未消,冷冷地说:“这是许大人的家事,本府不想知道。”

自己出面打圆场,竟还要遭他抢白,郑传恩也有些生气了:“那我们就说正事。当初是你齐府台齐大人要我们拿出自家的粮食来买田,替朝廷赈济灾民。我们各家把粮食都准备好了,如今那些刁民却又不肯把田买给我们,知府衙门和你齐大人难道就不过问?”

齐汉生冷笑着说:“你们几家当初议定田价时,可曾想到要知府衙门和本官过问?”

郑传恩被噎住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另一位乡绅把话接了过来,说:“我们知道府台大人是在责怪我们议定田价之时,不曾知会府台大人一声。不过,府台大人,有道是千年田,八百主,只有不变的田地,没有不变的主人。这买田卖田是买主和卖主之间的事情,田价似乎不必官府过问。老朽当年无论是在陕西旬阳任知县,还是在湖广郴州任知府、兵备副使,可都没有干预过民间田地买卖之事……”

齐汉生毕竟是探花,有过人的才情和机心,立刻抓住了他话语之中的漏洞:“李先生说的不错,买田卖田是买主和卖主之间的事情,田价不该官府过问。那么,那些灾民愿不愿把田卖给你们,无论是苏州知府衙门还是本府,似乎也都可以不必过问。”

“可是……”那位被齐汉生称为“李先生”的退职官员说:“官府若是不过问,那些刁民就不肯把田卖给我们,我们也就不能为朝廷推行国策尽一份心力了。”

“大灾之年,百姓急需粮食救荒活命,倘若是公价买卖,他们怎么就不肯卖田给你们?”齐汉生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微笑:“诸位先生要为朝廷推行国策尽一份心力,为什么非要盯着那些受灾县份和灾民的田地?苏州好几个县都没有遭灾,为什么不去那里买?比如说你李先生家在昆山,家业田产也多在昆山,为什么要跑到常熟去买田?”

正如那位“李先生”方才所言,他退职之前曾任湖广兵备副使,是个三品的官阶,也比齐汉生的眼下的职位要高,听他指名道姓地嘲讽自己,心中十分不快,冷哼一声说:“那些没有受灾的县份要五六十石一亩,谁会去买?”

“改种桑棉,每亩收益本就比稻田产粮要高,五十石一亩怎么就不肯买?非要二十石一亩去贱买灾民的田?”

“什么贱买?!”那位“李先生”胀红了脸,嚷嚷着说:“松江那边的大户,只肯出八石一亩,最多十石一亩,那才是贱买!我们身为一方士绅,又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拿出自家的粮食来买田,一是造福桑梓,解民困顿;二来也是同体国难、为国分忧,怎么就成了贱买灾民的田了?”

“李老爷说的不错。”另一位乡绅沉着脸说:“当初府台大人亲临寒舍,招我们到府中议事,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动员我们拿出自家的粮食来买田改种桑棉,还说这么做既推行了国策,又赈济了灾民,国计民生兼而两全。如此高明的谋略,令我等好生佩服,赶紧筹措钱粮,愿以绵薄之力上解国忧、下舒民困。如今言犹在耳,余音绕梁,怎么府台大人自己却改了主意?”

听他这么说之后,齐汉生脸上嘲讽的笑容凝固了,神情也骤然黯淡下来……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