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仁是人类基本信仰(1 / 2)

 第七章仁是人类基本信仰

1—38张和平问:为什么说自黄帝起就确立了仁的信仰?步石答:黄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虽然获得胜利,但同样是伤亡惨重。觉醒人类之间为扩张与排他而相互残杀的残酷无比。认识宇宙之大,足以确保人类共存共荣,但要相互释放正能量,觉悟仁的理念。至此可以说人类第一次看到自己,并准备用理性、理论指导人类的行动。“看到自己”的人是人,“看不到自己”的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这为“公私”、“阶级”、“尊卑”、“平等”等理念的出现打下逻辑基础。

仁的理念并不是象孔子说的那样简单,他的角度是心灵、道德而不是道理。仁的理念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黄帝觉悟战争其实是人为事物,而不是必然的事物,既然如此它既可以人为又可以无为。无为于战争即得和平即人与人共存,仁的理念就这么产生了。既然可以人为争斗,那么在盛行纷争的世道讲仁义的人类就必要有被孤立的思想准备,被企图纳入羊群的轨道,或被企图纳入狼群的轨道,两样都不得逞,必定要被纳入孤立的轨道!觉悟仁即觉悟人已经来到“宇宙山”的顶峰,至少是暗含无神论的逻辑。

人类没有朋友,没有依靠,而应该有孤独感。而这反过来为仁的信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甚至团结提供了逻辑。那么应该有悲哀的心理和情怀。这种心理和情怀,使人具有危险意识,包括对强大的辨证认识。使人处于英勇无畏,能量处于聚集而能闪电般使用的状态。所以观世音是大慈大悲的。

有的人的危险意识是因为盲目无知而胆小被吓出来的。悲哀心理彻底删除幼稚的“自我强大求证”心理。悲哀之中人哪有那工夫那心思。仁的理念说明仁者已经知道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的力量,人在宇宙中主动权。那么认识智慧、提高智慧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权被认识。

仁者有团结人的愿望和切实的行动。理念是形成集体智慧集体力量。拯救自己。仁者相信人能与道、天、地平等共处,老子说域中有四大,各王居其一。即共处以发挥集体领导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制名”工作的重要性被仁者认识并被提高到国家的层面。制名就是抽象经验、形成概念、组织理论、制造文字文物以固定而保存以传世。为人类积累精神财富。老子称为积德。人类强大在于德,德可使人与天齐。提高仁的境界要依靠德,仁的最高境界为人人平等、天人合一。仁者将自然界万物拟人化,仁是人类基本信仰,但名词与说法各有不同。

1—39正青智者问:古代有道德这个名词概念吗?当今世俗的道德的本质是什么?步石答:道德经和论语中都没有出现道德一词。第一出现好象是在韩非子的文章里。现在讲道德,其实是授规范于人,讲多了实际是苛责于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讲道德修养有慎独原则。孔子在论语中讲到在慎独原则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那就是崇德、徙义、辩惑、修慝、见贤思齐等。正青智者又问:讲道理呢?步石答:讲道理,就是授道理于人,讲多了,能养成遇到新问题“这是什么道理”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