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学习的动机与目的 1(2 / 2)

在学术不要说翻译、诠释,就是逻辑演绎,在原则都不宣布为创新,即不能认定为自己的创作的!真是抄袭公开化、合法化了!此风一长,学术界的灾难,国家的悲哀,人民的大不幸!比如老夫在这里逻辑演绎了不少论语中的章节,有网友感到很有新意,但老夫绝对不敢宣布属于自己的大作,只敢说都孔子的意思。老夫这样做并不因为老夫有多么的谦虚,而实事求是。

即便是我逻辑演绎的好,都统统是在为孔子打工打义工。但我说错了,错误却都应该是石的!不是孔子的本意。历史的教训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吗?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新学”——程朱理学给社会给国家给人民到底带来了什么?????!!!!同样的道理,可以预言,以老理论为内容进行包装而成的x学绝非创新,恐将害人!

101427659网友:不明白腐,何有反腐的措施?步石回复:官员腐败与学术腐败广有联系,现在学术腐败被忽视。现在的个别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为看不起,直接做起盗墓贼了。

世俗的创新与学术的创新概念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戴一红头盖就新人了,而在学术那是要换dna的。

按目的论,可以认为孔子在说他的古代学者的作风,并给他的当代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把“为”与“利于”等同起来,即为己就是利于自己,为人就是利于他人。他叙述事实,没有批评任何人,鼓励他的当代学者。

按目的论,孔子是在说他的古代人中的学习的人进行学习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修养完善自己,通过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等。国家三请四邀,可以为国施展自己的所学。否则就做隐士。孔子在论语中列举了一些隐士,而在他的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隐士,反映到孔子在世时,隐士文化还是很盛的。

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远古高人没有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是那时还处于荒蛮时代,他们的学问太过先进,如果国家不用,他们能与谁说去?如果有国家要使用他们的所学,他们还要考察,如果不利于人民,他们宁愿去做隐士,是十分可贵的道德品质呢!所以孔子以赞许的口吻提到远古的隐士。但当提及他当世的社会中隐与现的问题时,他明确地以两可回答。

学问首先是修为自己,把自己的道德加厚加宽,知识足够广博而精深,礼仪具有绅士风度。孔子肯定这一点,肯定要使自己所学发挥正能量,否则宁愿不向社会发挥能量。但他又鼓励志于学的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或更是在学习之前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孔子关于出世与入世的价值观虽然是两可,但他自己一生坚持积极的入世态度。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在社会上积极奔走。可以认为他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消极的出世态度,只是他不干涉他人的自由,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可是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就看不惯别人的选择并设法狭持他人。这样做严重玷污自由精神!要想想,如果没有自由你能畅行你的选择吗?

综合论:按目的论,学为己而又为人,完善自己利于他人。按作为论,学即修为修养自己,学高为师又可造就他人!孔子身体力行开办学校教育。可以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是为自己制作的开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的理论工具。当时是现实为用的。他开辟的事业现在终于发扬光大了。

这样的理解,从中又可以知道孔子绝非顽固守旧之人,善于继承好的,同时很会为自己的创新创造制作与传统密切联系起来的理论,真是做到了继承的发展!肯定过去的一点,紧接着正位自己的一个新点。

这种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使用吗?你要人家接受你的,总是经常先称赞人家的好的地方,人家感觉到你的善意甚至感觉你是一家人,然后容易接受你的。可是有个别人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到人家家里横冲直撞,命令人家在家里也要收敛要听他的。